深圳城市职业学院:以文化人 德技双馨 构建湾区特色育人新生态
发布人:gjxb  发布时间:2025-07-03   动态浏览次数:10


发布时间:2025-07-03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3日09版

六月的鹏城,凤凰花簇拥着深圳城市职业学院的校园。新落成的校史馆与大国工匠馆静述匠心传承,而同期启幕的第八届“古风·今韵·中华情”传统文化节,正通过数字技术让《清明上河图》跃然舞台,诗词吟诵与民乐交响奏响文明新韵。

这场文化盛宴,是学校深耕“三全育人”、贯通“五育并举”战略的生动缩影。一直以来,深圳城市职业学院秉持“以文化人、德技双馨”理念,致力于为粤港澳大湾区锻造“文技兼修”的新时代工匠英才。

五育融通结硕果

学校党委统领育人全局,构建起五育融通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人文学院担负着全校文化育人的使命,秉持“遵道、崇真、扬善、尚美”理念,培养知敬畏、求真知、有温度、有气质的大国工匠,赋予学生强大的精神内核以应对文化融合的挑战。

学校构建以“德育铸魂”为先导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党委统筹全局,打造“三纵三横”格局:纵向贯通“党委决策—学院执行—师生实践”的“红色引擎链”,将传统文化育人成效纳入党建考核;横向构建起“课程链—实践链—人文链”三维“浸润网络”。依托“1+N”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校史馆、大国工匠馆等阵地,打造贯穿学生全周期的文明培育链条。开设青马学社、鹤鸣研习社等学生思政社团,创新设立“非遗红色工坊”党支部,年均开展“非遗技艺+红色党课”10余场,持续焕发红色教育活力。

在智育提质方面,学校着力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文化+技术”深度融合。系统开发跨学科课程群,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共建“数字人文创新实践中心”。依托“深圳记忆”等特色课程,实现了本土文脉的智育内涵升级。

体育强基工程以竞技精神淬炼学生体魄。学校构建“公共课+选项课+微专业”三维教学体系,依托16个高水平文体俱乐部打造“冠军摇篮”。啦啦操、击剑队实力稳居全国高职前列,定向运动、体育舞蹈在省级赛事中屡获佳绩。近5年共获全国冠军61项,在2025年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中获3金2银2铜。常态化的“体育竞赛季”与“俱乐部—校队—国家梯队”进阶体系,使“崇真尚美”的体育精神深植校园。

美育与劳育协同发展,涵养文化自信与职业精神。学校以书法、生活美学、民族音乐等课程为载体开展美育教育,在传统文化节等百余场活动中孵化诗乐盛宴,并借助数字技术重现宋风雅韵,厚植学生文化根基。同时,聚焦真实场景开展劳动教育,通过校企共建非遗工坊、组织纪念馆讲解、社区非遗普及及深入“20+8”产业集群实习实训,锤炼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品格。

文化驱动强品牌

学校着力打造工匠文化、文体艺术、“双创”文化三大品牌,形成驱动发展的文化矩阵。

技能节成为技术比武与人文交融的盛会。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技能节,以节搭台,以节为媒,以节促学,以节促教,以节练兵,把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培养全过程。在工业设计赛项中,学生巧妙地将传统窗棂纹样融入智能产品外壳;在服装设计赛项中,学生借助数字化制版让广绣技艺焕新亮相。赛事影响力辐射全国高职院校,年均吸引超50所院校同台竞技,生动诠释了“文化+技能”的融合魅力。

文体艺术节将文体精神融入日常校园生活。一年一度的文体艺术节,已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推行五育并举、文化育人的重要举措。借助文体艺术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学生传承文化经典,参与体育锻炼,享受艺术精品,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文体精神润物细无声地浸润着校园,晨练长廊上舞动的身影、夜间球场里激烈的比拼,都成为校园里最具活力的风景。

“双创”文化是“技术+文化”孵化的热土。截至目前,“双创”中心已成功孵化23项“技术+文化”融合项目。学生团队运用3D建模技术复原客家围屋、开发了“深圳记忆”AR导览程序;非遗文创工作室将凉帽纹样创新转化为时尚配饰,并在深圳文博会上成功获得订单。近2年来,中心孵化了12支创业团队,其中3家企业已获得天使轮融资,充分展现了强劲的创新活力。

数字孪生传文脉

面对文化传承的时代挑战,学校以数字技术为引擎,积极探索文化传承创新范式。依托“数字人文创新实践中心”,学校构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传播”四维联动体系,全方位推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活化与创新应用。

在教学层面,学校开发了“AI+非遗”课程体系,打造“虚拟书院”“数字工坊”等虚实融合场景,学生在VR工坊沉浸式模拟广绣技艺全流程,运用AI深度解构唐诗意境,深耕“深圳记忆”IP,产出系列数字课程及创新项目,有效实现了本土文脉的数字化保存与创新演绎。

在实践环节,学校联动腾讯等头部企业推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文创孵化,将数字交互技术深度融入文化艺术类核心课程,“跨越千年的对话”《清明上河图》线上交互展作为融合古代技艺、现代技术与未来创意的标杆项目,已吸引观众超百万人次。

学校着力拓展传播维度,依托外研社全球网络,推动《岭南数字文脉》双语课程“出海”,并发起“数字人文湾区联盟”以强化跨境协作力量。为确保技术赋能始终服务于人文传承的核心使命,中心同步构建了完善的数据安全与版权伦理框架。

湾区匠星耀未来

学校育人成效显著,充分彰显湾区特色,学生文化自信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

就业质量持续领先。202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6111元)、毕业去向落实率(98.2%)、优质就业率(29.5%)和学生就业满意度(89%),超过全国高职平均水平。近5年,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居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7%。

国际竞赛舞台闪耀光芒。学校学生屡创佳绩,勇夺世界技能大赛4金3银2铜3优胜奖。实现了在云计算、3D数字游戏艺术和工业设计技术项目世赛金牌“零的突破”,也实现了深圳在世界最高层级技能赛事中金牌“零的突破”。

品牌影响力持续深化拓展。“古风·今韵·中华情”传统文化节影响力日隆,获得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每年一度的技能节、文体艺术节已成为区域内开展职业教育的经典示范案例;着力打造鹤鸣大讲堂、鹤鸣文库、《匠心传“城”》思政文化等原创IP,塑造校园视觉文化识别系统,为湾区职业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大国工匠馆内,数控机床的金属冷光与广绣绷架的丝线柔辉交相辉映,无声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校史长廊尽头,“职技融通”的蓝图铺展如卷。立足“职技融通”办学新阶段,人文学院成立博雅书院,打破学籍、专业和年级的界限,以精神和文化为引领,打造融合、包容、温暖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文化领域实现无差别融合与价值观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