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融四化”赋能学校创新发展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路径
发布人:gjxb  发布时间:2025-05-16   动态浏览次数:10

发布时间:2025-05-16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16日12版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将职业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紧密融合,创建了“四融四化”育人新模式,为职业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拓了创新发展之路。

立足多元文化,推动教育创新

学校立足甘肃省临夏州多元文化背景,秉持“厚德博学、强技砺能”校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甘肃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专业设置上,学校开设了“民族艺术表演”“民族烹饪”等课程,专门设立了非遗学院,传承创新非遗文化,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

创新育人模式,优化教育生态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学校成功打造“四融四化”育人新模式,全方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甘肃职业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融入阵地,建设实体化平台。校内打造“党建、教育、研究、培训”“四功能”平台,校外共建“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红色文化”“三类型”基地,发挥平台育人功能,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校园落地生根。

融在课程,构建一体化课程。思政课开设特色课程,文化课与专业课协同规划教育内容,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通过“课前3分钟育人”、校园主题活动、校外网络推送等“三级大课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融于活动,探索具身化途径。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活动和“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四走进”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融进文化,营造浸润化氛围。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兴办非遗专业促进学生交流,借助红色资源和地方产业文化育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心中扎根。

打造“四共”育人体系,促进非遗传承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非遗学院始终将非遗保护传承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立足民族地区特色,创新探索出“学研共生、产教共通、传创共振、展销共促”的“四共”育人体系,让千年非遗技艺在职业院校焕发蓬勃生机。

“学研共生”是指打造“理论+技艺”双模块课程,开发“临夏砖雕”等多门特色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同时,学会运用3D建模等现代技术改良工艺;“产教共通”是指建立7个校内工坊与12个校外实践基地,实现“工坊学艺—企业实训—市场检验”全链条培养;“传创共振”是指推动37款非遗文创产品转化,学生团队凭借“匠心独运”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展销共促”是指构建“线上直播+景区展销+跨境电商”立体化推广矩阵,让临夏砖雕、河州泥塑等非遗走向世界。“四共”育人体系在甘肃省内外10余所院校推广且效果良好。马来西亚雪兰莪大学代表团表示:“这种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为世界非遗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

完善教育机制,深入推进工作

为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面性与持续性,学校探索“全员参与、全过程融通、全方位嵌入”的教育举措,建立“矩阵式综合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机制”。

全员参与:明确全体教职工职责,通过培训与研讨提升教职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教育能力,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全过程融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持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价值观。

全方位嵌入: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与网络平台等,开展全方位嵌入式教育。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举办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营造教育氛围,在网络平台上开设专栏,拓展教育时空维度。

教学成果显著,发挥示范作用

多年来,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成果显著,在办学特色方面,学校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甘肃省第二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建成多个实践基地并取得出色的教学成果,为甘肃职业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其育人模式也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人才培养成效方面,学生就业率提升,毕业生在民族地区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师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多个奖项,近3年,学校师生获省级以上奖励363项。

(郭英 马礼 王海燕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