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水育德”体系建构探索实践
发布人:gjxb  发布时间:2025-04-08   动态浏览次数:10


发布时间:2025-04-07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7日07版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之始,即确立“上善若水 学竞江河”之校训,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水文化涵养大学精神,将“德”置于教育核心位置。学校以中华优秀水文化为基石,系统实施“溯源行动”“疏浚行动”“涵融行动”和“浸润行动”,不断探索新时代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重要文化内涵,将中华优秀水文化传承、科学素质养成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不断完善“以文化人 以水育德”的理念体系、路径体系、协同体系、实践体系,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涵养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建构理念 上善若水 智水润心

学校以培养“识水懂水、管水治水、护水兴水”的新时代水利人才为目标,将中华优秀水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古代治水兴水的人水和谐智慧、现代治水形成的时代精神等水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凝练“上善若水 智水润心”教育理念,构建“新时代水利职业精神培养目标体系”“水利类高职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以文化人 以水育德”教育内容体系。学校认为,构建水文化教育内容体系,一方面,要对水文化教育资源的特点进行深入、系统、持续的研究与梳理,将自然、社会、科技及流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纳入水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要结合独特的流域文化发展,将水资源的利用、开发、保护与水文化的发掘、抢救、传承紧密结合,将世界各流域文明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以及人类可持续生存等内容纳入水文化教育。

知行合一 溯浚涵润 德技并修

学校通过实施“溯源行动”“疏浚行动”“涵融行动”“浸润行动”等专项行动,开展“以文化人 以水育德”改革实践。

(一)实施“溯源行动”,完善理念体系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高度重视中华优秀水文化对培育水利人才的德育价值,自建校之始持续开展“溯源行动”,自觉肩负高职院校文化传承发展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不断深化水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与实践,挖掘“以水育德”文化资源,在人才培养中使水文化的德育属性回归本真智慧,使德育之“水”在流动中浸润心灵,于润物时培养学生品德,构建“以水育德”教育新生态。

1.文化溯源:探寻“以水育德”基因传承

先秦时期,人们认为有德之人应该像水一样,坚持正义、浑朴无欲、去浊存清、固本清源,心存善良,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同时,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的治水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是对历史文化的沉淀与升华,这两方面内容共同铸就了新时代职业教育“以水育德”的文化动力。

2.实践溯源:精研“以水育德”资源激活

学校以数十年水文化育人积淀为基础,持续14年对长江沿岸开展覆盖全体学生的水文化发掘整理、教育宣传推广,并倡议全国水利类职业院校开展“以文化人 以水育德”教育教学改革。

2012年始,学校形成《关于加强水文化育人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目标任务纳入办学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吸纳河湖长、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水文化水科技专家,形成跨学校、跨行业、跨区域的“以水育德”教师团队,开设水文化通识课、社会实践课,持续建设以水文化为课程思政特色的国家级别资源库、规划教材、虚拟仿真实训室、样板支部、技能大师工作室、水情教育基地以及省部级水文化科普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实践基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16至2025年,学校集结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牵头成立了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会,就水与流域文明、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定期开展全国性水文化论坛。其间,承办国家、省部级文化育人论坛,全国水利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水文化专委会落户学校。

2017年至2023年,学校公开出版凸显文化自信、多学科交叉的水文化教育教材《水文化导论》。同时,建设与教材一一对应的在线教学资源“文明在水之洲”,并上线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行水云课平台,面向全社会推广中华优秀水文化。2019年,升级《水文化导论》教材,开发多学科交叉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水文化教育导论》。2021年,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以文化自信与文化反思为底色,开发《水文化教育导论(第2版)》教材及其资源,被列入水利部门2021—2022年水文化工作重点任务。2023年,教材《水文化教育导论》获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2018年至2025年,学校成立了覆盖校、院、班三级的大学生水文化教育推广联盟,确立了“以文化人 以水育德”在综合素质课中的引领作用,开展了大规模的水文化“大思政课”建设,包括《中华祈雨龙舞》《大禹治水》《川江号子》等45个剧目,并沿长江、嘉陵江、乌江流域等人类文明发生发展的历史足迹,持续开展“寻美巴渝水文化”“画梦长江”等社会实践活动。

2012年至2025年,学校水文化名片“上善大讲堂”定期举办全国性水文化论坛、水文化讲座和原创水文化展示活动,将“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水文化教育导论》中的重要内容,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以水育德”“大思政”特色课堂。

(二)实施“疏浚行动”,完善路径体系

学校持续实施“疏浚行动”,疏浚环境路径、课堂路径、活动路径,清除德育堵点,激活文化育人基因,构建知水、亲水、护水的立体化德育体系。

1.疏浚环境路径:全视野赋能现代水利教育

(1)以水为魂,淬炼“以文化人”境界。学校将“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智者乐水”的求知精神、“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清正如水”的廉洁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水利精神等有机联系,以党建引领“以文化人 以水育德”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人才培养“以水育德”的顶层设计。

(2)以水为媒,拓展“以文化人”境域。学校将“以水育德”置于绿色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场域下,将水文化融入校训、校徽、校歌和典仪规范、管理规章、发展规划,纳入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生态校园、上善校园、节水校园、智慧校园,以水文化赋能“兴水利除水害”专业人才培养。

(3)以水为师,打造“以文化人”境象。学校花大力气持续开展水文化育人校园环境改造,建设百米水文化长廊、千米水文化浮雕、万人水文化广场的水文化育人景观及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打造“川江号子”博物馆、水文化艺术节、“一刊一会一论坛”等平台,使可视、可感的“以水育德”“活教材”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

2.疏浚课堂路径:全过程推动课堂革命

(1)“智水课堂”融汇水文化和水治理。学校依托水利行业企业开设工地课堂、车间课堂,创新“双带头人”引领课堂革命的实施路径,优化各专业课程体系,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水文化保护与流域文明发展、新时代治水与幸福河湖建设等纳入教学内容,建设“以水导行:价值护航新征程”“巴渝水阔”等1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其国家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室、新形态教材、水利水电现代学徒制国际订单班,形成课程思政全覆盖的“智水课堂”,变“治水”教育为“智水”教育,使学生“识水懂水、管水治水、护水兴水”,突出“以水育德”精神启迪。

(2)“上善讲堂”传承河流文化基因。学校持续建设党建引领工程,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结合,把古代治水思想、当代治水精神等纳入入党积极分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年创客等成长孵化,打造以党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青马工程”、“上善大讲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等为载体的“上善讲堂”,形成有灵魂的课程思政大课堂,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突出“以水育德”价值塑造。

(3)“江河学堂”培养民间河湖长。学校广泛吸纳河湖长、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水文化水科技专家,组建学校导师团队、职业导师团队、行业导师团队,多方联动共建共享以“河小青”工作站等为载体的“江河学堂”,开展水文化遗产保护、水情调查、巡河护河、节水护水专项培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突出“以水育德”践履笃行。

3.疏浚活动路径:全方位使水文化内化于心

学校编演规模宏大的水文化历史戏、地域戏、行业戏,将中华优秀水文化纳入素质拓展课程,开展“以水育德”“第二课堂”建设,通过编、导、练、评、演,促进学生从思想体悟向躬行实践转化。

(1)穿越时空,对话历史水文化。学校编演《孔子观水》等剧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学生具备浓厚的职业情感。

(2)溯源江河,寻根地域水文化。学校编演《夔鼓踏水》《三峡竹枝词》《水之魂——巴渝武舞》等剧目,传承中华儿女勤劳坚毅、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智慧,端正职业态度。

(3)礼赞榜样,弘扬行业水文化。学校编演《三峡之子郑守仁》等剧目,使学生体验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的可贵品质,以及水利行业“科学、求实、创新”的价值取向,坚定职业信仰。

(三)实施“涵融行动”,完善协同体系

学校通过理念创新,课程思政典型带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政、校、行、企、地”多元联动,完善文化、课程、专业、团队、平台五大建设协同机制,解决“以水育德”系统性问题。

1.文化建设以水铸魂

学校深度发掘中华优秀水文化与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新时代水利精神一脉相承的德育价值,有效实现知识技能培养与人格信仰升华的深度融合。

2.课程建设静水流深

学校围绕“上善若水 智水润心”教育理念,通过项目化教学、新形态教材开发、课程思政典型示范建设,形成“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监理”等一批国家级别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线精品课程及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等。

3.专业建设水润匠心

学校以建设水利水电智能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教育部门水环境检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为抓手,以水文化特色统领专业群及其配套课程、教材、资源的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培养新时代水利人。

4.团队建设尚德若水

学校吸纳多学科教师、多院校团队合作,引领“以水育德”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教材、专业、基地建设中走深走实。“水文化‘境堂戏’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水工建筑物”入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水利工程与水环境教研室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教师团队入选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5.平台建设汇智通渠

学校将水文化教育纳入顶层规划、大学章程、行为规范考核、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度建设,配套校园水文化大课堂实施水文化景观“百千万工程”,并通过水利类专业国家资源库建设、“上善大讲堂”、水情教育基地、水文化教育推广基地、水文化教育推广联盟、“河小青”工作站等平台有机结合,形成“以水育德”协同保障机制。

(四)实施“浸润行动”,完善实践体系

学校深度挖掘中华优秀水文化中的德育智慧与思政元素,通过“文化唤醒—行为重塑—精神内化”的渗透路径,将中华优秀水文化传承与职业精神培养有机结合,实现以育德促育才的目标。

1.职业精神:目标导引浸润

学校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和建模分析,建构了高职学生水利职业精神培育内容体系,包含职业理性、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追求、职业信仰5个要素和20个维度,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新时代水利精神等融入专业教育教学。

2.因势利导:过程精进浸润

学校将“以水育德”“大思政”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及其项目化教学设计,依托“文化解码—情境沉浸—职业胜任”三阶递进,重构教学方案。针对大一年级新生,在全校各个专业开设“水文化教育导论”必修课、“水文化普查”社会实践课,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观,自觉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水文化,唤醒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设“中华龙舞”等水文化选修课、“寻美巴渝水文化”社会实践课,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职业素养,体悟职业精神。针对大三年级毕业生,开设“水美乡村”社会实践课,通过巡河护河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领悟职业精神中职业理性、情感、态度、追求、信仰等力量,革除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

3.以水鉴行:评价增值浸润

学校围绕“以水育德”,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建构职业精神培养评价体系,涵盖6个要素、18个维度、31个观测点。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实行“前诊断、中监测、后鉴定”全程评价,利用大数据采集关键指标并进行分析,将校内达成度评价和校外认可度评价有机结合,形成定量、定性相互验证的教育目标达成评价体系。

成果显著 深学笃用 水到渠成

(一)时雨化之

全覆盖增强学生文化素养

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与幸福河湖建设等大时空格局下,以时代精神激活水文化生命力,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综合素养方面的达成度评分平均提升1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9%,家长对水文化育人效果满意度达98%,学校获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近5年,学生获国家级别大赛奖60余项,培养了舍己救人英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二)活水源泉

全领域拓展教师综合素质

学校将尚德若水、求知若水、利物若水、清正若水、包容若水等贯穿教师教育始终,以优秀水文化传承赋能“兴水利 除水害”教师团队建设,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从理念创新层面解决铸魂与育人方向性问题。教师通过水文化教育洗礼,近5年出版“十三五”“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水文化专著15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水文化教育导论》及其资源建设,获得《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等多个核心期刊积极评价;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赛一等奖。

(三)滴水穿石

全方位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坚持“大教学观”“大思政观”“大课程观”,将中华优秀水文化传承、水生态文明建设、智慧水利促进人水和谐等主题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技能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培养贯穿“以文化人 以水育德”教育教学改革始终。近5年,学校生源范围扩大30%以上,学生规模翻倍,创建了富有水文化特色的全国党建样板支部、“一校一品”学校、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以及国家级别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获批教育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和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建成全国文明单位、水情教育基地及重庆市水文化科普基地等。

(四)泽被行业

全渠道服务地方水利发展

学校以水利学科与历史学、哲学、地质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学、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为支撑,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培养了救火英雄唐博英等优秀学生;建成国家级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防汛抗旱技术示范协同创新中心,并与沿岸地方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共建水文化教育推广基地、“河小青”工作站等;累计为全国输送了5万余名扎根一线的水利人才,完成线上线下行业水文化培训10万余人。

(五)踏浪逐光

全维度扩大文化育人影响力

学校“以文化人 以水育德”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18个省份推广应用,并通过“大禹学院”辐射带动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13座水电站建设提供了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学校开发的水文化教育在线精品课程“文明在水之洲”已完成15轮在线教学,来自98所学校、10家企事业单位的5.6万余名学习者选课,填补了多学科交叉水文化教育资源建设和科普教育推广空白,获得全国中华传统美德典型案例等多项荣誉,被主流媒体报道156次。

学校始终勇立新时代发展潮头,坚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以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为己任,自觉加强水文化系统研究与新兴学科相融合,深入挖掘水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不断优化“以文化人 以水育德”多方联动机制,聚焦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持续提升水利行业潜在员工和从业人员的水文化素养,为推动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服务平台,扩大成果受益面,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水故事。

(蒋涛 秦素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