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下沉市县,打造职教新增长极
发布人:gjxb  发布时间:2025-04-08   动态浏览次数:10


发布时间:2025-04-07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5年4月7日 04版)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占据国民经济体系重要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加技术技能人才在人力资源中的比重应成为支撑县域发展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随着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发展县域高等职业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推动有条件地区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这既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是经济发展之需、职教发展之所求,必将为县域高等职业教育打开新天地,形成职教强国建设的新引擎和新增长极。

据笔者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全国共有2844个县级行政区域,全国县级人民政府投资兴办的高职院校共35所,大部分位于经济百强县市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促进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水平;地方经济发展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专业结构、层次结构,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扩大生源、吸纳就业。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GDP近40%,其中GDP超过千亿元的县(市、区)已超60个,10个县(市、区)GDP超2000亿元。笔者发现,很多县(市、区)的经济总量、产业发展程度和人才需求数量远远超过地市州,以苏州昆山、无锡江阴两个县级市为例,其2024年GDP均超5000亿元,苏州有10个县(市、区)GDP均超千亿元。这与苏州市区县兴办的5所职业学院和2所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1所)是离不开的。因为,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

职业教育因产而生,因产而兴。随着县域产业的特色化、集群化、数字化发展,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中职升学导向背景下,发展县域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解决区域人才错配问题,为县域产业企业定向培养所需人才,而且可以解决校企合作“两张皮”问题,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和学校人才培养成本。

县域经济的人才战略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训计划,而发展教育又离不开区域经济的生源、资金支持和物质支持。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引导地方发展特色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县域常住人口约7.48亿人,常住人口超过80万人的县域共有208个,占总数的11%。这些巨量的县域人口是高等职业教育增长的巨大需求所在。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省城、中心城市及地市州,造成了“省城高职扎堆、县域职教薄弱”的结构性失衡。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发展县域高等职业教育,推动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县域甚至农村地区,不仅可以降低低收入家庭教育成本,而且可以填补不少县域高等教育空白,进一步破解职业教育结构性矛盾,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布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当然,发展县域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搞“一刀切”,“大门紧闭”,也不能搞“开闸放水”,一拥而上,必须积极、谨慎、稳妥推进,充分考虑县级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必须基于3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产业有需求,可以把县域经济总量达到千亿元以上作为原则性要求,充分考量地方产业的独特性、转型升级的层级性和对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对国家战略的支撑性,要把高等职业教育下沉到真正有人才需求、技能需求和创新需求的县域。

二是人口有基础,可以把县域人口总量达到100万人作为原则性要求,既要充分考量未来新出生人口断崖式下滑背景下,县域人口增长的潜力、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和村镇人口的聚集力,也要充分考量市域乃至省域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供给与需求;对人口基数大、流入人口有增长、新出生人口有潜力的县域要优先支持。

三是条件有保障,发展县域高等职业教育既要看应然,更要看实然。可以把地方财政收入50亿元以上作为原则性要求,充分考量县域财政的宽裕度、教育投入力度、人才吸引力(包括公办学校教师待遇、人才政策、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政府政策支撑度(包括土地、金融、管理以及容错机制等),以及职业教育资源基础积累度等。

然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又如何有效下沉至市县呢?对此,笔者针对性地提出“新建”“升格”“共建”“下沉”4种模式。

一是“新建”。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兴办高职院校。这需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以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为依托,探索“省级统筹、市县托管”模式,优化高职审批流程,突破“省级审批权”与“县域自主权”的体制壁垒,为发展县域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法理依据;做好县域产业发展调研和高等职业教育布局调整方案;充分论证,明确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方向,并拿出“诚意”,列出支持清单。

二是“升格”。整合县域优质中职教育资源,联合升格为高职院校;或者依托属地技师学院,转设(加挂)高职院校。当前,一些优势中职和技师学院的办学能力与产教融合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部分高职院校,整合中职升高职,或者技师学院转设高职,已具备基本条件,这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与时俱进,适时调整高职院校标准设置,也需要县域中职(技师学院)坚持标准引领,加强对标建设,尤其要加强办学空间、实训设备、优势专业、特色课程以及高校师资等资源的储备。

三是“共建”。通过县校共建校区的方式,由县级政府出土地、资金等,引进省市优质高职院校到县域增设校区,依托县域产业资源,实施政校行企协同合作办学,如海丰县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共建汕尾校区、清远市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共建清远校区,均属此类;也可以引进省市优质高职院校,联合县域行业和龙头企业联合开设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和订单班等,浙江省宁波市和广东省中山市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与尝试。

四是“下沉”。国务院《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把发展县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提出要对接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推动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中职学校、合作开展一体化办学,这为发展县域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可以“曲线救国”的方式,依托县域职教中心,引入省市优质高职院校资源,实施托管办校、委托联合办班,以及“3+2、五年一贯制”联合办专业,联合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县域。

总之,探索县域高职办学,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下沉,本质是教育资源配置重构,关键是建立更具弹性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遵循的是“教育-人才-产业-城市”发展大逻辑,最终实现办学能力高水平和产教融合高质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陈桂林:广东省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刘鹏程系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