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数智化金融人才
发布人:gjxb  发布时间:2025-04-03   动态浏览次数:10

发布时间:2025-04-02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2日07版

  近年来,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以数字化引领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施“多元协同、四面融通、四层递进”数智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数智化金融人才。

   聚焦数智化转型

  明晰数智化金融人才画像

  随着金融数智化转型的加速,金融行业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学校聚焦金融数智化转型,逐步明晰数智化金融人才画像。一是剖析数智化金融人才需求。通过查阅行业企业资料、实地调研,了解金融科技行业发展前沿和用友金融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用友金融”)数智金融岗位需求,为其提供定向人才培养。二是梳理数智金融岗位逻辑。通过对用友金融金融营销类、风险管控类、用户运营类、技术应用类等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梳理出数智化金融人才“业(金融业务能力)+技(技术应用能力)+数(数据分析能力)”的能力画像。

   依据数智金融新标准

  重构五维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层层融入、开放整合、递进提升”的课程重构原则,校企协同构建包含通识教育(学科认知+技术认知)、专业基础教育(素质养成+技术应用)、专业融合教育(技能强化+企业仿真实训)、专业特色教育(企业实习+技术提升)、产教融合创新教育(产业链、业务链实践+技术创新研发)递进提升的专业数字化课程体系。以岗定标、以课掌技、以赛促改、以证验学、以创铸能,实现“岗课赛证创”五维深度融通。

   对接数智金融新场景

  构建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依托金融科技产业学院,以“夯实科技金融底座、通联数字金融业务、服务产业数字金融”为路径,建成与数智金融真实工作场景对接的实践教学基地,培育建设山东省智慧金融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以研究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为支撑,构建分层递进的“哑铃型”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项目体系采取“增强两端、精炼中间”的改造策略:丰富拓展新技术、新金融场景下数智化金融人才的基础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内容,精简传统的程序化、操作型等专业技能的实践项目。

   坚持系统观念

  完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坚持系统观念,一是融入数智金融新规范,开发多元化、分层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用友金融共同开发新形态“双元”实践教材,教材融入金融行业新标准、新规范和新技术。坚持“能学、辅教”功能,校企共同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共建数字金融教学资源库,满足混合式教学、学生自学、考试评价及职业培训等需求。二是提升数智金融新技能,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校企联合组建跨界、跨学科融合型师资队伍,培养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的价值自觉,接纳数字技术迭代,掌握数字技术技能;通过引进具有计算机科学背景的专业教师或招聘金融行业技能大师,开展跨界、跨校、跨学科的育人合作。三是搭建数智化育人平台,形成数智化金融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金融科技产业学院实行“双主体”管理,引入企业学习管理服务平台,提供全过程、全环节、全场景数智平台支撑,形成校企资源融合、标准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多元化、常态化,可持续的校企协同育人合作共同体,形成数智化金融人才培养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在此基础上,学校创新实施“多元协同、四面融通、四层递进”数智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协同”即金融科技产业学院坚持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理念,在牵头成立潍坊市数字金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山东省数字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与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潍坊市农业农村部门、全国智慧金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山东省内多家高校协同合作,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创新生态系统。“四面融通”即校企双主体育人,实现教学团队融通(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融通)、素质素养融通(学校人文素养与企业职业素养融通)、教学场所融通(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室与企业工作室融通)、教学内容融通(学校专业课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企业岗位技能融通)的“四面融通”机制。“四层递进”即实现学生的基础能力、数智化专业能力、综合决策与分析能力、真实岗位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阶次提升,实现从“识岗(企业文化熏陶、岗位认知、基本技能训练)—轮岗(企业真实项目校内专项训练)—跟岗(企业真实项目综合训练)—顶岗实习/创业”的能力递进培养。

  通过以上举措,学生数智化技能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专业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慧金融”赛项中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智慧金融”赛项中获得一等奖2项。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精金融、懂技术、明产业”的数智化金融人才。

  (陈月 王建花 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