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阐释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首次提出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思政引领力在其中居于首要位置。思政引领力是对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凝练,集中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功能与价值效用,为新时代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方向。学校共青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必须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融入“大思政”育人新格局,聚焦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
一、文化浸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引领人,关键在于其传递的价值观能否塑造人。提升思政引领力要发挥文化的价值感召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学校共青团要着力建设好文化育人的大课堂,发挥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使其成为滋养青年心灵、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关键阵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核。诸子典籍的哲学思辨、诗词歌赋的审美价值、非遗技艺的精神传承、节庆仪式的伦理表达,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记忆与道德规范,为思政大课堂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昆山Hip-Hop小孩哥将中华文化编入街舞惊艳世界等案例,都能衍生为一堂堂生动的“文化”思政课。学校共青团要充分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政教育效能转化。
革命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支柱。在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其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准则与行为范式,是价值观培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学校共青团要深入挖掘、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坚持知识灌输与情感培育相结合,把党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实践教学素材,讲深、讲活、讲透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崇高价值和精神风范,让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深刻体悟革命先烈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矢志追求,增强思政教育的价值辐射力与历史纵深感。
多元文化交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源泉。当前,“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我们需要用更加宽广的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学校共青团必须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引导青年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积极参与不同文明交流对话,进而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确立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二、实践淬炼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引领
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达到润物无声、日用不觉的效果。提高思政引领力要注重在实践中深化理性认知、凸显育人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学校共青团要找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点,发挥实践育人传统优势,不断提升课堂的质感和温度,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走”起来、“动”起来。
强化实践育人的组织化运行。学校共青团应将移动思政课与社会课堂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设计,推出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实践项目。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服务学生成长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实践、社会考察、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中,以项目引导青年在基层一线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要坚持品牌导向,树立精品意识,培育和精心指导一批特色品牌项目,在实践育人机制、思路、模式等方面持续优化、迭代升级。
优化实践育人的社会化协同。学校共青团要发挥资源聚合优势,系统构建政府、高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思政课”格局,构建时空延展、功能复合、主体交互的立体实践体系。依托“返家乡”社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区实践、青年实干家计划等重要载体,结合专业特点和有关单位共建主题明确、功能完善、交流顺畅、富有特色的沉浸式、交互式“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打造全时段社会实践场域,形成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联动、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新范式。
创新实践育人的主体性参与。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主体意识强,对新鲜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对实现人生价值有着强烈的渴望。学校共青团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关注社会民生、洞察时代变迁,从实际出发探讨责任、担当与奉献,在切身体悟中升华理性认知,进而把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精神落到细微之间、扎根心灵深处。切实增强综合素质,培育敢于担当、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广泛用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索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提高思政实践表现的权重,将参与志愿服务时长、实践成果等纳入评价范围,形成实践育人的制度保障。
三、数字赋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引领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们的思想在哪里活跃,哪里就应该成为工作的主阵地。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平台。提高思政引领力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下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守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学校共青团要充分尊重当代青年的鲜明特点,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有效传播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提高思政教育在互联网舆论生态中的话语引领力。
整合数字资源构建网络育人集成体系。学校共青团应通过对思政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和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库,实现海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集合、共享,促进思政教育内容供给从离散走向系统。在思政教育数字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要对资源进行筛选与优化,对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特征、类别进行分类整理,使思政教育数字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同频共振。
融合数字技术打造网络育人传播矩阵。结合青年思维方式、文化偏好、行为特点等,通过短视频、动漫等可视化、沉浸式体验,实现厚重理论的轻巧化传播。打造有创意、有思想的优质课程,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活动,使青年便于加入、喜欢参与,在沉浸式传导中实现价值认同的有效建构,引导青年在网络舆论生态中自觉认同主流价值观念。
依托数字平台拓展网络育人实践场景。推进数字共青团建设,为引领凝聚、组织动员、联系服务青年赋能增效。构建集学习资源、互动交流、网络宣传等于一体的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开发移动教学软件,为青年提供智能推荐和定制课程等个性化教学服务;构建数字化、协同化、常态化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在线空间,打造多方协同联动、互为补充的多维实践体系,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形成虚实交融的网络育人生态。
(作者:任世强,共青团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青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