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学院以“创新搭台、技能比武”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建教学创新平台,构建具有电力特色的“一三五”名师工作室建设体系,通过实施一个“国师培育工程”,构建“沐光—蓄光—发光”三阶段工作室团队培养格局,改革“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提升工作室团队“五种能力”,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名师团队,助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实施“国师培育工程”,提高工作室负责人的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
按照国家教学名师和电力行业技能大师标准,实施“国师培育工程”,构建“专业能力+行业影响力+领导力”的三维培养体系,聚合水利电力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和“一带一路”水利联盟单位双平台资源,助力负责人开展国家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深度参与国家教学标准研制工作,引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整合能源行业资源,搭建校企服务平台,提升负责人在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行业改造升级方面的能力和在行业的话语权;推行“项目引领式”培养,深度实施“送培”到发达国家学习项目,促进负责人掌握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新技术,针对行业发展需求,支持负责人主持重大教改项目和行业研究课题,助力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全面提升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成果推广平台”,扩大负责人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实施“名师品牌计划”,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作室品牌。
构建“沐光—蓄光—发光”三阶段培养格局,完善工作室团队成长路径
(一)沐光阶段:夯实基础,构建成长生态
沐光阶段重在为教师成长提供充足的阳光和养分。通过建立“校企双栖”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参与真实项目,积累实践经验。构建“导师+项目+团队”的培养机制,为每名教师配备企业导师和教学导师,通过项目实践促进能力提升。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培训课程。实施“青蓝工程”,建立新老教师结对帮扶机制,促进经验传承。通过教学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激发教师成长动力。
(二)蓄光阶段:厚植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蓄光阶段着重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实施“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开展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评价方法等专题培训。依托校企教学创新平台,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推行“模块化”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实施“海外研修计划”,选派优秀教师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验。
(三)发光阶段:示范引领,打造名师品牌
发光阶段旨在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名师讲坛”,定期开展教学示范和经验分享。组建“教学创新团队”,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培育教学成果。实施“名师带徒计划”,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建立“名师工作室联盟”,促进校际交流合作。打造“名师品牌”,通过出版专著、开发在线课程等方式,扩大影响力。
通过“沐光—蓄光—发光”三阶段培养,既注重教师个体成长,又强调团队协同发展;既夯实基础能力,又突出创新引领;既立足校内培养,又拓展外部资源,从而形成“双师型”教学名师团队成长的长效机制。
以“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为载体,提升工作室团队“五种能力”
(一)提升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能力
对岗位标准、行业和职业技能大赛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所需的能力要求进行分析,提取能力所对应的知识点,结合广西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点“三标合一”研制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对离散知识点进行归类重组形成理论板块、技能板块、素质板块,按板块形成课程开发小组,每个板块对应一组任务模块,形成新技术新业态的专业基础、特色农业—分布式发电、东盟区域拓展、综合素质基础、创新创业5个任务模块,多个任务模块构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二)提升课程标准开发能力
开展“标准先锋队”建设计划,分批次、分技术模块派遣团队骨干教师前往能源企业参与企业项目和技术技能培训考核,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培训证书,提升团队教师对行业标准、证书标准等的理解与内化,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提高团队教师课程标准开发能力。
(三)提升教学评价能力
紧紧围绕教师教学自我发展、教师教学策略、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思政素养等方面开展评价,实施“一课一思”的教学评价能力培养项目,通过“课前中后”教学反思、“师生企家”多角度反馈等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
(四)提升团队协作创新能力
实施“金太阳辐射带动”工程,通过以高职称的资深教师组成“金太阳”导师团,传帮带低职称青年教师,促进团队教师能力阶梯式成长;将团队教师分为“理论为主型”教师和“技能为主型”教师,专职教师与企业导师开展合作,实施分工协作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针对“农业—分布式发电互补”行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分组分模块研究攻关,指导“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项目的实施,提升团队教师科研及技术的协作创新能力。
(五)提升AI技术应用能力
实施“AI+电力”提升项目,开展团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帮助教师主动适应智能微电网等新技术变革,积极开展“虚拟仿真+分布式发电”“人工智能+智能微电网”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面向华电集团等海外员工培训项目,组织专任教师与企业导师“隔空技能大比拼”活动,倾力打造团队教师专业领域高峰。
“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成效
通过建设,工作室负责人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家裁判、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制定专家、国家电工特种作业高级考评员等行业专家,是省级“模范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工作室团队成员获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广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工作室获得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首届“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奖二等奖、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等一批教育教学成果。工作室培养的毕业生马燕平、李炎等102人获国家、省部级劳模工匠及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工作室培养的在校学生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先进人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省级优秀共青团员等多项荣誉,育人成效显著。
(罗宇强 徐庆锋 唐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