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1日01版
在江苏省常州市的新能源企业生产线上,平均每秒就有一块动力电池下线;平均每40秒,理想汽车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近年来,常州深耕新能源产业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新能源之都”。这背后,“教产城”一体化的助力功不可没。
去年10月,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成立。该联合体依托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联合相关院校、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建而成,共有181家成员单位,其中包括15所学校。
“校企之间的黏合度更高、联系更加紧密了。”这是联合体成立一年来各成员单位的普遍感受。
联合体建设如何调动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实体化运行的体制与机制,是联合体建设最大的创新,有利于解决产教融合内涵建设不到位、联合体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副理事长席海涛说。联合体制定了章程,建立了“理事会、秘书处、工作专班”三级联合体管理体系,下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技协同创新等10个专门工作委员会,确保组织可持续高效运行。
同时,联合体打造“新能红盟”产教联合体党建品牌,在产业链上建立临时党支部,以“党建链”为引领,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破解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梗阻”。
记者走访发现,联合体的成立,加快了学校专业调整跟随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聚焦服务常州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联合体内的学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数字化升级改造传统专业,目前已经打造了18个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专业群,新增6个新能源相关专业。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上,联合体聚焦企业需求,组织来自相关学校的32名教师和企业的36名技能大师,共同开发了充电场站运营与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等12门新课程。
“新开设的课程中,有一些课程是从企业较为成熟的内培课程转化而来的。”参与课程研究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双告诉记者,如专业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装调检测与维护、汽车顾问式销售等都是通过优化企业内培课程而来。同时,联合体内的学校共同开发、修订了《新能源材料化学基础》《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15部新教材,供联合体内的院校免费使用。
“联合体的成立为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生态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李瑞说。作为联合体的牵头企业,该公司面向联合体内的学校全面实施“种子计划”,围绕新能源工程、运维、制造、运营四大方向的岗位,每年遴选100名大二学生,组建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班,探索“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新能源重点企业精准解决了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有了载体平台做“催化剂”,“化学反应”的速度加快了。一年来,联合体聚焦服务产业升级,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助推新能源产业“智改数转网联”。
例如,为填补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热管理系统智能化生产技术和产品空白,联合体组织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中科摩通(常州)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组建“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团队,致力于研发高效率的智能制造工艺及装备,解决视觉定位不准、拧紧不到位等热泵产线关键技术问题。参与研究的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控制学院教师刘进福说:“对于企业来说,解决了技术难题;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教师能参与研究,‘教’和‘研’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更可以增强人才培养的匹配度。”
像这样的科研团队,在联合体的推动下已组建20个。记者了解到,联合体与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助力企业难题破解与高校成果转化的“双向奔赴”。截至目前,联合体成员学校服务常州本地企业1200余家,服务企业“智改数转”141家,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额5.98亿元,向成员企业输出成果176个。
(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