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6 信息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2期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和更加剧烈的内外部挑战。高质量发展是重要任务,创新驱动是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列入国家战略人才范畴。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教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任务,其中包括“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怀进鹏部长进而指出,将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真正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体系设计,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多样化成才。如何推动职业教育与服务经济社会共生发展?如何形成二者良性互动的社会生态和制度体系?这些问题的破解需要以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基础,落实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任务。
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共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推动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结构转型动能和科技创新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驱动迫切需要发展新型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要避免国家“大而不强、富而不强”“能设计出来却制造不出来”陷阱,就必须发展职业教育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现有社会经济体系也必须做出变革,以破除阻碍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发展的弊端,不断释放人才红利和技能红利。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的现存问题急需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耦合关系尚不理想,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有待提升,社会经济体系对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融合度与支持度不足;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和结构性就业失衡,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迭代,如何支撑科技创新、融合,如何促进产教融合中知识流动和技能转移;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培养更多更优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开展深入研究、在制度上实行综合改革、在实践上创新体制和载体。
二、在分类改革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经济社会的需求决定了人才类型和相应的教育类型,决定了教育类型的多样性和规模。关于将教育划分为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二分法,已不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创新多样迭代对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现实和发展趋势。一般而言,当前国际上将人才类型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或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四类教育在规模、结构、层次上应该与经济社会需求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保持适应和契合。因此,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需要不断明确和加强。
三中全会决定“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对于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共生发展十分必要。分类清晰而准确,意味着各类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与数量更容易与经济社会需要相匹配。当前我国技能型就业市场需求庞大,对职业教育包括技能型大学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应扩大规模,同时欢迎应用型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举办一些职业教育,以利于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必将大力推进学生适应就业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大学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能将专业所学用于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直接面向就业投身产业一线,应该是应用型高校和职业教育遵循的基准,同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与价值。我国经济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需要大力发展并扩大应用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的规模。技能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区别发展,不再将职业型大学或技能型大学视为应用型高校的分支,不能将职业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混为一谈,而应该明确职业技术大学属于技能型大学,而非应用型高校。
实践中大学的分类和演化要更加复杂,例如,有些基础较差的民办职业技术大学可能既不是技能型的,也不是应用型的,其发展成型的过程会比较长;有些实力极其雄厚的职业技术大学,其办学经费是省属大学的数倍,也不愿被限于技能型定位,正在向学术型工程型漂移。从国家根本需要和历史使命上看,它应成为技能型大学中的技能研究型大学,成为技能型大学中的发动机,而不是以职教政策的红利去做成应用型工程型,国家不缺应用型工程型大学,而是缺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因此,还可以鼓励一些应用型高校举办职业技能型的教育。分类与融合既要取决于教育的规律,更取决于经济社会的需求。
技能并不排斥技术和知识,技能是技术的具身化,技能来源于行动学习;知识主要来源于认知学习,知识与技能既可以分离,也可以相互依存。以技能为核心,技能、知识和态度共同组成能力。从创新链、产业链的角度看,学术型人才的使命是创造新知识,工程型人才的功能是利用新知识做出从未出现过的新物品、新设计、新方案,应用型人才的功能是将上述新物品(新设计或新方案)转化为现实中的一个优化的、可以产业化的物品,而技能型人才的功能是在产业化中生产出一批批走向市场的产品。这四类人才接续发挥功能、差序存在、缺一不可。所以,职业教育须将知识图谱转变为能力图谱,以任务—行动范式为核心,夯实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共生发展的内在机理。
三、在融合统筹中创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共生的体制和载体
依托产业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急需开展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体系互动演进规律的研究,包括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体系良性互动的机理、历史演进规律以及二者如何实现良性互动的机制等理论问题。具体地,如何建设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型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系、与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与低技能群体共同富裕的关系等理论创建,都迫切需要持续开展相关的系统性原创性理论研究。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需要用融合和统筹的方法与思路,创新职业教育的体制和载体。在当前国家顶层相关政策领域,统筹的内容包括“统筹做好教育、就业与培训”“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融合的内容包括“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等。当前,须运用融合和统筹的方法与思路,聚焦破解产教深度融合这一难题,深化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试点、示范和标准建设。笔者认为,实践中应主动创新,更多赋能地方政府和行业开展制度创新与改革,落实产教融合中间体建设,实现校企双向赋能、双向奔赴,形成经济社会与教育同步发展的良好生态,重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体制。
四、在支撑和对接国家创新发展中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要大力研究职业教育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技能与创新的关系;要提前布局、前瞻设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强化职业教育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力度和服务强度,使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与创新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迭代同步发展。
一要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创新发展匹配度。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创新,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落实“一体两翼”的实践框架下创新产教融合中间体建设,促进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实践等,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走近创新、围绕创新,在科教融汇中与创新紧密贴近,才能以教促产,提升职业教育体系对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的匹配度与适应性等。通过终身学习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优化,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及时匹配,提升人力资源供需匹配度。同时,强化职业教育对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支持力度,拓展职普融通在本科阶段的实现路径,推动有效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
二要优化职业教育与整个教育、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新型职业教育。通过明确应用型本科和职业型本科的既不相同又互相补充的培养目标和路径、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布局和专业更替机制,分类与职普融通并举,培养具备技能专精和素质复合的创新型、知识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通过完善职业技能晋级机制和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营造重视技能发展的社会环境,为技能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平等的社会认可,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支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