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对职业教育有多重要?
发布人:gjxb  发布时间:2022-10-27   动态浏览次数:451

 


发布时间:2022-10-26 信息来源: 新京报

 ▲石家庄市井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机器人相关知识。图/新华社

 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教师企业实践时长每年不少于1个月、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专业课程教学……日前,教育部面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出了全新的建设方案和要求,明确各地职校应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师资支撑。

把前沿技术用到教学中

作为职业教育教师中的特定称呼,“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双素质”教师或“双职称”教师,也即“教师 +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国早就提出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措施。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

但建设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知易行难”的现实问题。从职业院校的办学规律看,要办好职业教育,就必然要求有“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要既懂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能就按书本内容“纸上谈兵”,要产教融合,把前沿技术用到教学之中。

 “不愿”与“不能”两大问题

从具体办学实际看,我国一些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愿”与“不能”两大问题。

 “不愿”是由于之前社会把职业教育定位为层次教育,在很多人看来,职业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一个层次的教育。不少职业院校想摆脱这一定位和形象,就不安于职业教育定位,而以学历为导向,参照普通教育学校办学,进而“不愿”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