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三双四共五对接” 创新现代学徒制育人才
发布人:gjxb  发布时间:2022-06-17   动态浏览次数:777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制造强国战略,服务区域制造转型升级,瞄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的“人等岗位,岗位等人”矛盾,立足供给侧高职生源结构多元化和学生职业发展主观诉求多样化的现实,以“人人皆可成才”为理念,与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双四共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三双”即学校与企业“双主体”管理、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学习、企业与学校“双导师”培养,“四共”即专业共建、导师共聘、资源共享、学业共评,“五对接”即“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学生与员工对接、评价与就业对接”。“三双四共五对接”培养模式面向生产一线,立足实际岗位,是应对装备制造类专业应用性强、技术依赖程度高的有效途径。

    专业共建,重构“岗课一致”课程

    校企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实际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标准,突出专业特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统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重构“岗课一致”课程,共同开发活塞杆加工、油缸加工等项目化课程,以行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课堂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从学校直接过渡到企业,将职业资格标准完全体现在教学内容中,重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解决“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相脱节”的问题。

    导师共聘,组建“专兼混编”专业教学团队

    建设由专任教师和车间师傅组成的“专兼混编”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定期观摩、“教师入厂,师傅进校”、“一帮一结对”等措施,强化专任教师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企业将结对帮带效果纳入各自的评优考核体系,破解“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专任教师的技术与企业脱节”等难题。

    资源共享,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学院依托智能制造产业,推进校企对接,建设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共同开发委员会,在确保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不忘技术报国初心,牢记振兴制造使命”为主题、“自信担当与祖国共成长,勤学实干与时代共命运”为主线,激励学生投身建设制造强国的时代征程。将“永恒基业、立足未来”等企业文化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企业活动,加强企业文化渗透,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留任金奖励等措施,助推学生身份转变。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提供资源、设备,把新设计理念、先进制造工艺和一线真实案例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依托学校生产线实训中心和企业生产车间,以具体任务为载体,实施“理论融于实践、学习融于工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校企“双重场所”分别承担不同的教学内容,共同落实工作和学习培养任务。校内实施“学分制、导师制”,企业实施“师徒制”,提供设备,共建校内外实训中心,解决了“学校培养人才场所与企业工作车间存在差距”的难题。

    学业共评,实施“多元”人才评价

    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由专业教师、企业师傅和学生组成评价小组,通过项目过程考核卡和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从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静态与动态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融合发展,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高”螺旋上升的评价机制,解决了“学校培养人才质量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的难题。

    “三双四共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促进了校企双方在共建综合实训基地、专业教学改革、“双师型”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不仅深化了产教融合、提升了教师的职教理念、促进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更令学生受益匪浅。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团队意识、产品质量意识、信誉意识、效益意识、管理意识,都在学习中得到了锻炼和加强,促进了就业能力的提升。截至目前,在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制造类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占比超过86.2%,毕业生平均月薪超过6000元,50余家知名企业与学院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学院助力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获评江苏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三双四共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企业提供了大量优秀人才,降低了企业员工培训成本,保证了合作企业的人力储备,企业在推进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确保了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落到实处,助推学生高质量就业。

    (王奇 刘江)

摘自中国教育报6.13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