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特征
发布人:gjxb  发布时间:2022-05-09   动态浏览次数:1471

一、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如下界定:“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这种专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且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滥觞于对专业地位的追求,是教师追求岗位专业性、专门化的过程。一个职业是否能够成为专业,主要经历6个步骤:“全日制职业→具有专业组织和**法规→有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及传授/获得知识的教育训练机制→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国家的市场保护→具有高度的自治功能”。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在于掌握作为教师的科学知识体系,经历规范化的教育训练机制,并遵循教师的**法规。

对于职业教育教师而言,其专业化的过程既遵循一般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过程,同时也因其职业的独特性,而具有一些专业化的特殊要素: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职业知识、教学知识和情境知识“化合”的过程。这一观点源于专业教学知识的相关研究。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被视为是教师专业化最为核心的要素,它体现了教师职业专业性的核心特征。舒尔曼认为,PCK本质上就是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简称CK)、教学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和情境知识(Contextual Knowledge,简称CxK)形成的“化合物”。从某种程度上看,职业知识以及教学知识和情境知识,可以被视为舒尔曼所认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殊融合,构成了教师独特的专业理解形式”。因此,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被视为是职教教师在课堂、实训场所等多样态的教学情境中,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机融合并生成专业教学知识的过程。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看,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获得组织(主要是职业院校)内部合法性地位的过程。作为一所面向一线岗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制度化场所,职业院校内部具有一套规训教师行为的显性和隐性制度,这些制度的核心在于让教师能够更加胜任教书育人的岗位,更符合专业化育人场所的基本功能定位。因此,职教教师的专业化过程,可被视为是职业院校通过一整套的制度规训,推动教师逐步具备在组织内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基础的过程,是职教教师组织社会化的过程。从这两个视角可以看出,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有着两个区别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特色:一是专业化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和类型特殊,不是学科知识而是职业知识,既有理论知识还有实践知识;二是专业化所处的组织环境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职教教师需要遵循的行业规范、发展路径等均与普通教育教师有所差别。

二、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1.专业知识是基础。职教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三类,一是职业知识(Vocational Knowledge)。职业知识是“在行动中显示的知识”和“作为从业人员在职业中充分发挥作用所需要的知识”,是一个职业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从类型上看,职业知识包括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前者是技术化了的科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普遍指向性,适用于更广范围内的岗位任务;后者则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行动知识,如操作规则、行动诀窍等。职业知识是职教教师教学的内容源泉,是职教教师专业性的核心要素。职教教师首先应具备某一个领域内的职业知识,并具备更新职业知识的能力。二是教学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教学知识指的是如何将内容传达给学生的知识,这种传达既包括在传统课堂中基于符号的师生交互,也包括在实训场所中师傅和徒弟间基于行动的交互。它代表了教师对自身教学风格的体悟,以及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是教学观的集中体现。三是情境知识(Contextual Knowledge)。情境知识既是直接与学习主体(学生)相联系并服务于学习活动的知识,也是在师生互动情境中建构的关于情境且指向情境的知识,它包括学生知识和教学环境知识。学生知识指的是对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的分析;教学环境知识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对教学环境的判断、调整与运用策略。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基于仿真或真实工作场所的实习实训中。

2.专业技能是关键。职教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两类技能。一是工作情境下的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学习者在仿真环境下的动作训练,更需要学习者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通过具身认知形成一整套具有工作意义和个性化特点的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系统。任何一项操作技能都不是独立于情境的技能,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如何做,而是如何在工作情境中做。这种具有情境色彩的技能体系,能让教师明晰技能的社会意义及在工作体系中的价值,从而能让教师在示范和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价值要素。二是教学情境下的行动技能。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依靠教学知识的积累,还依靠教师在教学环境中的实际行动,更体现于教师的临场教学机智。这种行动技能的产生需要教师大量的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同时还需要教师主动的自我反思。

   3.专业素养是核心。职教教师的专业素养指的是职教教师作为职业所具备的道德规范及行动准则,是精神文化和道德层面的专业发展内容。职教教师除了需要拥有一般教师都应具备的道德规范之外,还有两个具有职业特殊性的专业素养。一是对职业平等性的正确认识。教师要能够挖掘本专业对应职业的社会价值,并将其传导给学生,让学生形成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建立专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并主动投身到岗位工作中。二是对工匠精神的多角度体悟。这里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教书育人中的工匠精神,更体现在专业对应岗位工作的工匠精神。

(节选自《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