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背景下,当前高职教育评价存在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办学需要、科学评价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不成熟的高职教育评价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规避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误区、破解高职教育评价矛盾的层面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推进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科学化的实践理路。
一、回归教育本分和公共价值,遵循高职教育规律
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共价值为基础,明确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的初心和目的是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每一个作为独立个体的学校自身的卓越发展和增值赋能。因此,推进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改革需要进一步强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归教育的本分和公共价值,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而不是排行榜满意的高职教育。这就要求建立高职院校办学价值目标与绩效评价价值取向的匹配机制和传导机制,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育公共价值,强化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中的价值引领,以防评价过程中的价值偏离。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既要遵循评价的规律,更要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从各地各校发展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推动科学化的绩效管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办学主体职能,构建评价为学校办学服务的工作导向,回归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服务办学育人的本位。
二、尊重多元利益相关者诉求,发挥民主集中制度优势
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长久的系统工程,要促进多元利益相关者主动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特别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和师生群体,建立民主平等协商与信任的支持机制,尊重各方价值期望和利益诉求,凝聚评价共识,推进密切协作,充分体现多元价值诉求,并达到平衡。例如,重大教育评价决策要将校长、专家、教师、学生等主要代表群体纳入到咨询、讨论程序,广泛吸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科学论证后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再如,对于教学科研中难以量化评价或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以及评价过程出现较大冲突的时候,应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权威性、中立性的组织团体的评议与协调作用,并递交党政办公会讨论、决策,予以公示。通过民主的协商机制和严密的组织程序相结合,发挥民主与集中相统一的制度优势,公平公正保障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利益。
三、增加科学有效评价供给,优化高职院校评
价生态每种教育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弊端,都只是反映学校办学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没有任何一种评价方法能够对学校办学过程和结果作出全面的、系统的、彻底的评价。在新时代推进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改革,不但不能减少评价,反而要增加评价供给,特别是科学的、有效的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供给,创新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的理念和方式,满足科学化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的客观实际需要,既走出政府单一问责式评价,又避免市场主体的胡乱评价。同时要建立高职教育评价准入与退出机制,严格审核各类社会性评价机构的资质,加强政府监管和市场监督的有机结合以及社会媒体评价的舆论治理,及时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做法和导向,从而避免出现“评价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象,优化高职教育评价的生态。
四、紧扣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强化战略管理与协同
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要紧扣学校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坚持战略导向,聚焦发展战略,强化战略协同。一是建立“学校—二级学院—基层组织—项目—个人”的多层次协同评价机制,形成战略导向下的链式评价体系,增强办学战略对绩效评价的指引作用,强化绩效评价对实现办学战略目标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把分散的办学举措聚焦到发展战略上,驱动学校办学内涵式发展。二是加大对高职院校战略内容和战略执行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学校组织部门业绩和个人岗位绩效的评价,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体系中战略的分量,增强学校和教师对学校发展战略的理解与认同,推进高职院校办学战略管理。
五、创新绩效评价模式,推进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结构性改革
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的结构性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的多样化模式,看趋势、比增量,探索发展结构型质量而非结果型质量的高职教育体系。一是完善高职院校分类分层评价模式,根据各地高职教育体系和发展水平的实际与特色,分体制、分类型、分层级、分学科、分岗位,尊重差异,因校制宜,探索“一校一策”“一院一策”“一岗一策”等等个性化评价方案,和而不同、彰显特色。二是实施包容性评价方式,兼顾个性与共性,探索设置绩效评价的替代性方案和具体指标,建立多样性评价体系与专业化评价标准相统一的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模式,既科学制定评价指标,又丰富评价体系。三是创新底线评价与高质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既兜住行为底线,又拔高发展目标。例如探索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的底线评价和教师工作业绩的高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探索高职院校党的领导与安全稳定的底线评价和高职院校办学服务贡献的高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四是深化贡献导向的评价机制,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中的战略贡献、教育贡献、价值贡献,强调贡献度和价值性,推动学校和教师发展从“苦劳”向“功劳”转变,并依此建立可控、持续、健康的激励与奖励机制,充分撬动学校办学和教师育人的动力与活力。
六、规范使用评价结果,合理配置绩效资源
在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过程中,绩效评价的结果格外受到关注。评价结果的使用也是开展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的重要一环,关系到评价作用的发挥。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要进一步厘清并健全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治理行为之间的多维多层关系,规范绩效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机制,建立合理、透明的利益链,不因评价而获得“超常利益”,也不因评价而获得“额外损害”,要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主体都能获得平衡而充分的发展空间,拓展和激发其发展潜力,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和价值,产出更多的办学成果和更大的办学绩效,充分释放自主办学的生机活力,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节选自《职教论坛》2022年第3期)
高职观察 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