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
发布人:gjxb  发布时间:2022-04-14   动态浏览次数:8131

围绕着精益求精的核心要义,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深化,实现了从精神认同到师道学习,从潜心制造到精心创造的丰富和完善。

首先,工匠精神是敬业乐业的认同精神。

敬业是一种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敬业者怀有针对自身所从事工作的敬畏感、使命感,不把工作简简单单地作为挣钱养家的生存手段,不以高低贵贱区分工作内容,始终以全身心的精气神投入到每一份工作中。相比于敬业精神所承载的责任感,乐业更像是一种在职业中自我享受的工作意境。孔子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业者不以工作的苦与累而抱怨,反而以工作本身和过程中的自我锻炼为乐趣,从而真正地将自己的职业当作一种事业、一种文化来传承。“只有对自身职业和工作有高度认同,才能终身从事并达到至高的境界”。作为日常工作中一对相辅相成的职业道德精神,敬业与乐业精神所内含的对自身技艺和从事职业的认同感正是工匠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其次,工匠精神是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

师傅在手艺传授的过程中具有主导性和权威性,将自己所掌握的手艺绝活、技巧方法传授给学生不仅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必然要求,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所在。在师徒相处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从心底里对师傅的教授怀有感激之情,虚心地向师傅请教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想法,并通过日常的言语交流、行为举止等各方面表现出对师者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学生也重视每一次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勤于思考师傅日常的教诲和指点,反思自己曾出现的问题并总结归纳相关经验。这种“师徒相授”的技艺传承方式孕育了我国“师徒如父子”的师道传统,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工匠精神的起源之一。

再次,工匠精神还是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

一丝不苟所形容的是一种做事细致认真、心无旁骛的工作状态。在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状态下,劳动者娴熟的技艺和积累的丰富经验能够在制造过程更好地发挥,看似没有生命力的木头、石料、铁块等制造原材料,在劳动者的手中变得鲜活起来,能够熟悉并运用不同材料所具有的不同特性成为了一名合格工匠的“必修课”。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使用,虽然许多原先需要人工的操作环节逐渐被机器的程序设计所替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制造过程中不再需要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从“复兴号”高铁检修过程中“一颗螺丝栓都不能松”的执着,到航空母舰建造时“0.1毫米接缝也不能忽略”的精确,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仍然是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和突出特征,是劳动者们在长期技术实践的积累中所形成的对劳动产品优化的不懈追求。这种对卓越的追求不仅体现在生产规模、生产速度、产品数量上的打磨与完善,更看重在质量品质等深层次上的提升。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进程中,产品的性能、服务的体验感等指标也取代了传统意义上对数量的单纯追求,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历史的检验告诉我们,创新是产业升级最大的推动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洗礼而代代相传的技艺,必定不是单纯的照猫画虎,而是在继承上一辈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突破,凭借永不满足的追求感精雕细琢,将“产品”一步步优化成为“精品”。这是一门技艺得以传承的最好方式,也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

(节选自《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