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站位高质量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
发布人:gjxb  发布时间:2022-04-12   动态浏览次数:703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三年来湖南省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心怀党之伟业世之大势”“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对标对表中央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集导向性、系统性、创新性、实效性于一体的长效机制,高站位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成为全国8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连续两届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获奖总数全国第一,涌现出一批以移动思政课为代表的思政金课。

  抓紧抓牢三个关键,把握导向性

  旗帜鲜明地把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湖南省委书记、省长带头深入高校讲思政课,副书记兼任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重点抓思政课,省委教育工委统筹谋划严管思政课,各高校党委守土尽责办好思政课。

  夯实关键队伍。制定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意见,思政课教师的专项建设经费和岗位津贴逐步落实,遴选了一批思政课教师进入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省级人才项目,表彰了一批最美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将思政课教师配备纳入高校党委书记省委教育工委挂号项目强力督办,两年新增1274人。各高校党委今年要继续按规定师生比配足配齐思政课教师。

  笃实关键抓手。省校联动实施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倡导精品意识,整合优势资源,立项了一大批思政课省级教改项目,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省、校三级一流课程,打造了首批30门省级思政金课。

  做实做精三个协同,增强系统性

  扎实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培育152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名师示范课堂。构建有深度、有温度的大思政课,及时把建党百年、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北京冬奥等热点主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理论自信。

  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分类举办全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立项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18个、示范课程87门,引导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密切协同,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协同共建。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协作计划,推动12所重点马院与20所马院开展全方位协作,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平台,引导高校与中小学手拉手集体备课,实现思政课的有效衔接。

  落地落细三项改革,体现创新性

  进一步深化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完善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切实做到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认定制度,积极推行代表性成果制度,将主流媒体理论文章和优秀网络文章或成果纳入学术成果认定范围。

  进一步细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材施教,积极稳妥地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培育了沉浸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一大批特色鲜明、湘味十足的思政教学品牌。

  进一步强化工作考核机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思政课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写入《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列入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纳入巡视巡察、党建述职评议、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考核测评等。

  聚焦聚力三个精准,提升实效性

  注重教育对象精准把握。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和学生评教为抓手,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学习思政课专项调研,同时依托全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专家团队,开展推门听课和实地走访,及时了解、集中会诊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切实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个性。

   强化教学内容精准供给。既坚持内容为王”“价值硬核,又注重问题导向”“现实关切;既全面准确把握教材、深度研究阐释教材、融会贯通用活教材,又有机融入具有学校和地域特色的案例素材,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探索教学平台精准融合。充分运用跨界思维、融合思维,不断加强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扎实推进互联网+思政课改革,开发思政课微课视频,建设特色微课系列,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可移动式思政课堂。

   面对民族复兴的宏图大业,肩负三高四新的使命担当,湖南省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时代新人谱写新华章、注入新能量。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4.11高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