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多元化生源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群建设纪略
发布人:gjxb  发布时间:2022-04-08   动态浏览次数:728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应对高职多元化生源带来的新挑战,直面不同生源结构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等突出问题,在全力推进省示范校建设项目、省教改重点项目的进程中,探索出了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群多元化生源人才培养“123”模式,即一个资历框架、线上线下两个平台以及“标准+课程+认证”三层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构建一个专业群资历框架

    专业群资历框架明确了专业群学历发展、行业职业发展以及学历与行业之间融合发展的路径,同时也建立了上下衔接横向贯通的清晰学习路径。职业学历教育的每一层级和机械制造行业的每一层级岗位群建立对应关系,使机械制造专业群每一层级职业教育学历培养目标有了清晰的目标定位。2017年,《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出台,从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完善了统一的资历等级标准。

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学习平台

    在机械制造行业企业比较集中的开发区和龙头企业,如增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深圳银宝山新等企业培训中心建立线下学习网点,通过送教上门和校企合作培养,为学生校外实习、学徒制培训等提供便利,让学生“处处易学”;同时与科明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网上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室,与超星公司合作建立网上学习平台,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时时易学”。

    在国家“智能制造虚拟现实仿真实训中心”建设过程中,与西门子工厂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进行虚拟仿真资源建设联合开发,共同建设网上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室,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提升了学生实训实验教学的便利性。

建立“标准+课程+认证”三层体系

    一是成果导向的标准体系。基于机械制造行业资历框架,针对行业每一层级岗位群,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开发出同级单元化能力标准,参照能力标准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进一步开发学历资历框架下的同级单元化课程标准。单元化的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都以学习成果目标开始,以对应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结束,形成从成果到成果的闭环标准,因此,不管是学历学习还是非学历培训,通过单元模块学习,不但学生能知道学什么,成果也易认证。通过课程标准参照能力标准制定,形成学历课程与行业能力标准对应的关系。

    二是设计“专业群平台+课程超市”的训学交替课程体系。在参考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机械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横向分为企业培训课程和学校本位课程两个大类:企业培训课程按照从开发、制造到管理等7种职业方向和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规律设计不同的企业培训项目,学校本位课程按照专业分为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4个专业方向;纵向分为专业群平台课程和专业群超市课程。校内为主的普通培养和校外为主的学徒制培养统一采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此种课程体系实现了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的“双元”融合,贯通了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不但满足了育训结合的需要,而且更加适合不同类型生源的学习需求。

    三是成果认证体系。多元化生源具有多元化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因此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显得比较重要。专业群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积极推进各类教育机(郑伟光漆军张鹏)


摘自中国教育报4.6教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