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思路探索
发布人:段七零  发布时间:2022-03-22   动态浏览次数:2612

以某学院机电一体化(煤矿机电方向)教学团队为例探索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思路。

一、学院搭建平台,教师展示自我

教师成长离不开组织和平台,搭建符合四支队伍建设及发挥教学创新团队功能的教师成长平台,包括混合式教学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平台、内涵讲坛和国际交流平台。根据不同教师的学识、素养、个性等差异,为不同发展途径及发展需求的团队教师搭建不同的平台。

(一)应用混教平台,提高信息融合能力

充分发挥“虚实兼济、内外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平台,包括校内外煤矿机电实训基地等线下实训教学平台,省级矿山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线开放课等线上教学平台。依托混合教学平台,团队全员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企业生产现场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翻转课堂、任务导向、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以海量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课前完成资源推送,课中进行理实一体和虚实结合的教学,课后巩固拓展、创新提升。

(二)学习名师风范,培养实践教学能力

充分发挥名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定期开展专业建设、教学能力大赛、技能大赛、资源开发、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等系列研讨交流活动,将其打造成省级教学名师或行业教学名师。名师工作室实行“五化研讨”模式,即研讨活动常态化、研讨内容主题化、研讨方式多样化、研讨主题系列化、研讨地点虚实化。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完成技能大师的培育,依托本教学团队的5位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及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在绝技绝艺绝活传承及创新方面的作用,通过开展系列技艺传承培训、技术攻关与创新、技术应用与传播等活动,培养胜任技艺传承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对接产业高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研发中心跟踪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最新动态,重点针对煤矿企业智能化改造过程中的难点及痛点,校企协同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通过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科技研发等项目,将陕煤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智能化矿井建设及运行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一线,提升教学团队的教科研改革与创新能力。以深度产教融合作为校企合作的突破口,依托国家级煤炭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陕西能源化工职教集团、教师访问工作站、企业实践基地、能源类创新创业基地等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队伍建设、社会培训、创新创业、国际交流等工作,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对接生产、教学环境对接生产环境等要素的产教深度融合。

(四)站稳内涵讲台,建设师德师风素养

内涵讲台通过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教育、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内容,加强团队师德师风建设,使团队建设呈现良性循环式发展。

(五)注重对外交流,扩大国际品牌影响

国际合作平台实施师资国际化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访学、国际学术会议,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职教模式输出,以及服务大型企业走出去战略,为企业进行国际人才本土化培养及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同时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专业核心课程和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二、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四支队伍

(一)培养专业双带头人

培养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能引领专业发展的校内校外双带头人,校内专业带头人应能充分掌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力,能够将职教改革的新方案、新动态、新理念应用于专业建设;校外专业带头人应能充分掌握煤矿机电行业发展动态,有较高学术水平,能够带领专业团队成员快速提高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及教学创新能力。

(二)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

教师团队注重“双师型”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使其能深入进行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等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主持教科研项目、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到专业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挂职锻炼、企业生产系统技术改造、安全评价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实践教学能力。

(三)培养技能大师

通过引培并举,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技能大师的行业影响力,统筹资源,依托大师工作室传技艺、带高徒,打造名师工匠;通过技能大师引领专业教师团队高水平开展教科研、社会服务培训等工作。

(四)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使兼职教师具备高素质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并与骨干教师联合开展教科研成果进课程、进课堂、进教材等活动。

三、紧扣职教纲领,培养八项能力

(一)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提升

搭建各类优质业务进修平台。选派教师参加职教20条文件解读、1+X证书相关培训、模块化课程建设等各类进修培训。着重开展同事之间的交流、研讨与相互学习,重点以教育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对教育教学工作中重难点问题的研讨,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计方案、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等专项内容的研究和修订等,开展示范课、公开课、大练兵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活动。组织教师参加说课比赛、教学能力大赛、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各级各类能力竞赛,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

(二)课程及标准开发能力提升

实施国家标准引领专业标准体系建设。依托教学团队主要成员进行国家教学标准文件制定的有效经验,以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的专业目录修改制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国家级项目或课题为引领,在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标准、教学团队建设标准等专业标准体系建设上形成系列有效成果,形成专业建设可复制及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三)实习实训指导能力提升

发挥实践技能突出型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定期开展实践教学示范活动,提升教师团队整体实践教学能力,注重总结实践教学项目工艺技能标准并进行推广,形成实习实训校本指导手册;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技能;邀请企业技能人员和技能大赛获奖教师举办专业技能培训班,将企业技能操作标准和技能大赛赛项规程引入培训班讲义;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并注重将职业技能竞赛赛项内容引入课程、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实训,以技能竞赛倒逼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革新。

(四)教科研能力提升

实施教学团队“五个一”工程,即一门课程、一项大赛、一项课题、一个项目、一名企业人员。团队专职教师每人支持或主要参与一门课程建设;每年至少参加一项教学能力大赛或者指导学生参加一次省部(行业)级以上的技能大赛项目;每年至少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每年参与一次企业生产项目,通过参与项目技术改造、新工艺优化、新设备装调等项目,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团队成员对接一名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通过充分交流了解企业需求,发掘横向课题,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五)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提升

依托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技术研发平台、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长期稳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源类创新创业基地、陕西省职教化工集团、教师访问工作站、咸阳顺安煤矿设计院等组织,为煤炭企业及涉煤院校开展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企业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科研开发、承接攻关项目、技术服务等,不断提升团队的技术技能积累能力。

(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依托矿山机电技术升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基于资源库及智能课堂平台,全面实施“课前知识获取—课中知识内化—课后巩固提高”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采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学习终端等实施智慧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教学资源整合及设计者,教师从台前转到幕后,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明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

(七)教学评价能力

基于大数据、资源库、职教云平台等开展课堂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实行教学评价过程化、阶段化、动态化、实时化,科学设定评价标准和权重,针对不同课程、不同模块、不同层次的学生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结合分层分类教学,开展“一生一评价,一课一评价”的教学评价改革,采用自评与互评、第三方评价、同行评价等多种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提升教师的教学综合评价能力。

(八)建设团队协作能力

根据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课题、横向课题、技能鉴定、工种培训、企业技改等不同的项目,建立团队下设的项目组,各个项目可采用横向融合的方式跨项目组。模块化课程团队之间采用跨界混编教师团队,针对专业群底层可共享、中层可分立、上层可互选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分类教学,设立通用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等不同层级的海量积件,供不同项目进行组合调用。团队既是稳定的,也是不稳定的,不同项目、不同要求、不同任务、合作不同,但团队协作的本质是相同的,通过这种随时变化的稳定结构增强团队协作能力。(节选自《科技风》2022年第6期,王月宏 等 高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