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职业教育是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结果。本科职业院校试点1+X证书的核心工作是对接高级职业技能标准,设计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开发与本科职业教育相适应的高级职业技能证书课程和配套资源,建设融合职场情景的培训平台,打造“双师”教学团队,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探索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路径。
一、设计书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由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模式及评价方法等要素构成,书证融通、课证融合的目的是将高级职业技能证书要求的技术技能与职业素质融入课程体系的各个要素中。本科职业院校应基于“五育并举、书证融通、育训结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联合证书培训评价组织,共同调研行业企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工作领域、工作岗位、岗位能力要求,研究职业能力与素质构成的要素及形成的逻辑,梳理高级职业技能证书标准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按典型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构建结构课程,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默会性与渐进性规律,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基础课程遵循国家教学标准,对应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基本知识和理论渗透职业内涵,支撑技术习得与素质建构;专业课程按工作领域构建课程模块,面向职业岗位建设课程内容,实施项目化教学、探索式学习和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证书课程连接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职业实践和专业知识融合,形成综合化、复合性的高端技术技能。
二、开发与本科职业教育相适应的高级职业技能证书课程和配套资源
高级职业技能证书课程内容对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聚焦高端行业和行业高端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学习者在典型工作情景中综合应用前导专业课程习得技术技能,解决行业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创造性地完成新型作业项目,从而达到高端技术技能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因此,高级职业技能证书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有四项:一是梳理前导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项目的主要内容及培养目标,列出高级职业技能标准中各项技能要求与前导课程的衔接关系;二是设计课程模块、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按工作领域构建课程模块,按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项目,按职业技能要求设计学习任务,按技术技能构成要素设计任务实施要求和评价指标;三是建设活页式证书培训教材,活页式教材的主要载体是“教、学、做、评”合一的学习任务单,每个任务单包含项目背景、任务内容、作业环境、时间要求、质量要求、考核方法、注意事项、技术说明、问题思考、知识链接等信息,支撑任务实施全部环节;四是开发配套教学资源,高级技术技能主要是系统设计、技术开发和创新应用,需要建立典型案例库,及辅导设计、辅助模拟、辅助制造等工具软件和仿真平台或虚拟环境,供学习者研究、校验与演练。
三、建设融合职场的证书培训平台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面向真实职业岗位,证书课程中的学习项目、学习任务都以典型工作场景为载体,学习过程应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科职业院校应通过引企入校、进企办学,与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联合共建集人才培养、证书培训、技术服务与科研、职业体验功能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集成平台,应用信息技术建设网络实习空间和智慧实训基地,实现校内、校外、网络三个学习场景实时连接。让学习者在典型职场情景中进行技术技能学习,通过虚实结合的实践探索与职场演练,不断内化职业核心技能和素养。
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
实施书证融通需要一支真正领会1+X证书制度的内涵,把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掌握行业高端技术技能,能够按照职业最新动向设计学习任务、实施项目化教学的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本科职业院校可以实施专业的校企双带头人制度,聘请证书培训评价组织或合作企业资深专家作为专业企业带头人,选聘产业教授、能工巧匠、技能大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等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承担行业企业技能革新、技术协作、技能研修等项目,带动教师团队职业能力整体提升;聘请培训评价组织培训师和行业企业工程师、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教师团队一起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研究、证书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培训,按照技术技能专长,把专、兼职教师组成项目组,分工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实现优势互补,保证书证融通教学质量。
五、优化书证融通教学管理机制
做好职业技能证书质量评估,引导学生参加适合的证书培训,激励教师研究技能标准、提升技术技能,是实施好书证融通的重要举措。学校可以依据结1+X证书试点制度,从四个方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一是强化证书管理。通过建立证书遴选与退出机制,对证书标准和培训评价组织实力进行调查、论证,严把证书入校关,同时,对已实施的证书进行质量跟踪,适时淘汰含金量较低的证书。还应建立证书质量管理机制,重点分析证书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培训评价组织反馈,促进培训评价组织不断完善标准,丰富资源,改进方法,保障证书含金量。二是强化专业治理。以书证融通为主线,校企协同为重点,优化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咨询委员会、技能证书评审委员会、校企合作机构等组织的职责,保障利益相关方全面参与证书培训质量监控、评价与改进工作。三是优化学业评价。通过建立导学服务机制,指导学生评估自己的职业潜质、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还可以适当优化评优、评先及奖学机制,鼓励学生取得多个职业技能证书,激励学生考取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引导学生重视技能,重视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四是完善绩效机制。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工作量计算等方面要向证书试点专业的骨干教师倾斜,认同教师在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证书课程开发、证书培训等活动中的创新成果,使全体教师认识到书证融通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从而激发教师参与证书试点的积极性和荣誉感。(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32期,王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