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步伐加快,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撑,但与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对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要还存在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无论是人才培养的内容、师资,还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上都还存在差距。
1.国际化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从培养内容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尚未形成涵盖专业、语言、文化多维度的一、二、三课堂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设计上存在着专业教学偏技能、语言教学不深入、国际理解教育尚缺失的问题,国际化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无法有效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需求。
在第一课堂的课程设计上,专业课程偏重普及专业基础知识和训练提升专业技能,缺乏与国别相关的专业课程,如针对特定国家的金融制度、财税知识等相关的课程。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弱,外语教学课时偏少,无法达到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最低要求,同时也使得专业课全英文教学和双语教学流于形式,无法达到专业和语言教学相互促进的效果。现有通识课程体系缺少涉及特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和文化概况等相关课程。
在第二课堂的活动设计上,主题性、多元化、交叉性的活动普遍缺乏。技术技能竞赛偏向单一的专业知识或外语技能,专业、语言、文化等多维度交叉的技术技能活动较少。国别文化、语言类的活动较为分散、形式单一,缺少系列化、持续性的设计,学生无法在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过程中达到连贯性、融通式、浸润式的学习效果。
在第三课堂的项目设计上,内容缺乏创新性,国际交流学习项目以短期为主,项目类型以夏令营和交换生为主,缺乏周期适当、专业匹配,能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项目,如海外研修、境外企业实习、援外志愿者服务等,使得学生在参与第三课堂的过程中无法将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2.国际化师资能力不强、储备不足。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储备不足,在专业、语言、文化三个维度开展跨专业教学的能力较弱。一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拥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或工作背景的教师匮乏,国际化师资储备明显不足。二是专业、语言能力双优的国际化师资稀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建设,相关行业领域中职业能力强的教师英语应用能力可能较弱,英语专业教师语言能力强但可能缺乏特定行业相关的专业学习背景和国别区域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拥有小语种学科背景,同时兼具专业技术技能的国际化师资更为稀缺。三是高职院校整体师资的学科趋同,往往隶属于单一的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等学科,同时也较少有国际关系、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师资,致使承担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单一,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虽然可以部分了解相关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情况,但是对于国际通行规则、文化交融性等国际生态的洞察能力和思辨能力非常欠缺。
3.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支撑机制不健全。现阶段,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共识尚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实践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制订了校级层面的国际化发展规划,明确将国际化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构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进程中仍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高职院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缺乏对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对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路径、评价体系等缺乏系统规划;二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中缺乏健全的内部保障机制,各部门、二级学院协同推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协同不足;三是高职院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有待深入,对能够兼顾国家战略、行业需求与学校特色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探索不足,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国家、行业、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高职院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高职院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应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从专业、语言和文化三个维度系统开展改革探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健全体制机制,在巩固专业实践、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加强针对具体国别和区域的文化教育,培养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熟悉特定国别和区域文化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实现服务国家及区域开放战略、行业企业“走出去”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1.构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围绕专业、语言、文化三个维度,优化原有课程体系,挖掘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在汇聚国(境)内外教育资源、行业企业资源方面的优势,构建一、二、三课堂相融合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第一课堂中拓展专业课程的语言维度和文化维度,依托国别区域研究增设专业相关的国别课程。同时,将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加强外语综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外语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别区域研究集聚的专家资源开发体系化的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课程,广泛组织主题化国别或区域专题讲座、语言沙龙、技术技能竞赛、国别文化活动等,增强学生对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感悟。第三课堂要充分发挥国别区域研究平台的国内外合作网络优势,加强实践项目设计,与国内外企业和高校合作开展专题国(境)外实习实践、文化交流、田野调查、夏令营、援外志愿者服务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活跃于国际舞台,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中国故事的阐述者、中国国际形象的代言人。因此,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不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语言能力、文化理解和融入能力,还应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因此,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融入一、二、三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把人生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世界舞台上凸显中国的使命和担当。
2.强化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对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必须加强资源统筹、引育结合、多措并举,加快形成一支具有广泛国际合作网络、素质过硬、能力胜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面向特定的“一带一路”国别或区域,建设国别区域研究平台,快速形成智力集聚效应,有助于更广范围内快速统筹协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师资资源、合作网络资源,加快自有国际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成长。
具体来讲,面向国家及地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国别或区域,加强国别区域研究,以研促教、以研促学;同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国际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平台。在面向特定的国别或区域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领域形成资源集聚效应,推动国内外高校智库资源、境内外行业企业资源及相关政府部门资源的集聚协同,并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自身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如学校可以依托本校国际化合作项目,建立国际化师资培养专项,定向选拔有基础的教师,建立以老带新、以优促新的培养机制,分层分类,定向培养;可以鼓励教师带着科研项目和教学任务赴国(境)外访学交流、专题培训、参加国际会议等,在专业、语言、文化三个维度推升国际化素养,进而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可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吸引*******,特别是能够与现有师资结构形成互补、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
3.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机制保障和资源保障等。具体来讲,一是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依托国别区域研究中心,紧扣“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需求,建立与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政产研学相互支撑的良好生态,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二是在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下,优化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建立国际交流处(管理机构)、国别区域研究中心(研究机构)、二级产教学院(执行机构)三位一体的运行体系,完善制度建设,推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权责清晰、衔接有序,确保工作质量与管理效率不断提升。三是完善资金保障、考核激励等具体举措,设置国际化办学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专项经费,支持和保障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科研项目、国际化师资引进、教师海外研修、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学生国际竞赛等项目的开展。同时,根据工作绩效设置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课程建设等分类考核方案,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节选自《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12期,郑亚莉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