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整体水平一般,并且,创新能力素养亟待提升;不同性别、学历、职称之间的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教龄、学院之间的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存在显著差异。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其课程思政胜任力。
一、理念先行、坚定角色,着力提高高职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
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关键在教师,核心是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要过硬。针对高职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整体一般的现状,需要构建“内生加外引”的高职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体系。
首先,国家层面需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夯实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政治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应把提高教师思政认知作为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抓手,进一步明确个人特质、思政认知的构成要素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评选的指标之中,强化对高职专业课教师的四史专题教育,重点解决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高职专业课教师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坚定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民教师角色。
其次,高职院校层面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完善教师发展体系,强化教师主体自觉和制度保障。高职院校要充分做好顶层设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组,出台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相关制度,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并有序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素养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科学的认识课程思政的内涵。建立思政素养考核、评价制度,形成课程思政常态化培训,从而推进教师队伍思政素养的有序提升,打造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最后,教师个体层面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追求,激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生动力。高职专业课教师应当正视政治素养,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深刻认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深刻认识到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从时空的维度看待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一是通过阅读原著、党课学习、讲座报告等形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看待发展现象,保持政治的敏感性,提高自我的政治素养。二是注重自我德育能力的培养,做到课上和课后一致、网络和现实一致,自觉弘扬核心价值观,善于积累德育素材,积极传递正能量。三是提高自我人格素养,高职教师要为人师表,知行统一,具有“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理念为先”的师德风范,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二、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打牢高职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
基于调研结论,不同教龄、学院之间的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尝试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体系,以赛促教、组建“老中青”结合的教师团队,搭建跨学院、多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坚持统筹推进、兼顾差异的原则,打牢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一是以能力培训为渠道,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体系。高职院校围绕课程思政内涵、建设路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等,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会、课程思政骨干教师研习营、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分享会、课程思政观摩等系列培训活动。教师发展中心可以联合各二级学院教师发展分中心,建立课程思政常态化的培训机制,重点针对工科学院,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辅助培训。组织获奖教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分享会,一对一指导工科类教师课程思政改革。以专业群为载体,建设一批文科和理科结合的跨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推动文理之间的互补、共进。二是以教学比赛为抓手,提高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以赛促建、以赛促改,搭建“育赛建改评”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机制。高职院校通过课程思政说课比赛、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等形式,引导教龄在5年以下的专业课教师和教龄较长的教师组建参赛团队,通过团队让教龄在5年以下的专业课教师掌握课程思政教学技巧,提升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参赛团队培育过程中,可以依托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对相近专业教师开展“传帮带”的培养活动,分享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找准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方法等,以点带面培育一批课程思政教学骨干力量,让课程思政教学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三是以平台建设为依托,提升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资源建设,开发教材、题库、案例、MOOC等资源,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思政品牌课程、课程思政精品在线课程等。其一,以教改项目立项的形式资助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以丰富的专业课程思政内涵、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多元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途径等,探索理论研究到课堂教学实践的策略,进而提升自身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能力。其二,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交流对话平台与机制,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手拉手”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改水平。通过纵向跨学段(贯通高中部与高职大专)、横向跨学科,推动高职院校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切磋、研讨、提升机制。
三、建设团队、搭建平台,提升高职专业课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针对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素养不理想的问题,依托团队建设,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发展共同体。各团队成员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与存量,不同的思维模式,在集体备课、研讨、沙龙等过程中,分享、交流、反思,进而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
一是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高职院校在执行过程中可以适量建立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可以按专业群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名师为“头雁”,建立年龄、梯队、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在共同开展课程思政研讨、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编写团队课程思政教改方案、建设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交流、反思、启迪智慧,进而提出创新观点,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向深处改革,实现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变,提升团队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能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是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混编教师团队,形成育人合力。通过跨学院整合专业课、公共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组建混编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和思政教学经验,为专业课、公共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导;通过共同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设计教学环节等内容,进行交流互鉴,启迪创新,提升专业课、公共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帮助思政教师积累思政教学的素材,提高学识涵养,充实思政教学内容,进而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大思政”的育人局面。
三是建立课程思政宣讲团队,营造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氛围。以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课程思政说课比赛获奖者等为成员,组成课程思政宣讲团,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工作格局为目标导向,面向全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思政教学宣传等系列工作,引导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创新活动,营造浓烈的思政教学创新氛围,让课程思政成为全体教师日常教学的必修科目。(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32期,作者:钟斌,任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