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评价办法体系的建构
发布人:段七零  发布时间:2021-12-10   动态浏览次数:1185

职业教育评价的本质是技术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技术性是对评价方法的基本要求。职业教育多元评价目的的实现依赖于多种评价形式来支撑,也促使了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常规的教育评价形式一般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以间接评价和直接评价为主导,还有自主评价、同伴或同行互评、专家评价。评价手段有传统的纸笔手段,也有现代的电子、网络等手段,运用现代技术的网络评价系统是未来教育评价技术的发展方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原则要求。四大评价方式的改革着眼于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将革新传统的评价模式,体现了评价方法改革的整体性要求。

一、强化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的动态评价,是在活动展开中针对某个点或某个阶段对评价对象做出的评价行为。过程性评价具有关注学习过程和重视非预期结果两个特点,多数情况下属于低利害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一般是通过定期收集资料,记录计划在实施中的情况来发现成绩和问题,目的是为了调节、完善以及引导活动过程正确而高效地开展。强化职业教育过程性评价,要加强系统性建构:

1.重视评价理念的变革

重视评价学生和社会人员学习的知识建构过程和社会生活技术技能的获得过程,关注教育的时间性与情境性的变迁,关注职业教育生源水平的变化,建立动态、多元的质量观及标准观,引导学生多方向成长,张扬个性,促进健康成长。强调将学生、教师评价与社会评价进行整合。

2.重视运用多种展示活动过程的评价工具

这些工具包括质性的、描述性的、展示性的评价手段。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对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在技术技能评价上,要完善实习实训各环节现场考核机制,确保学生真实地参加实习实训,重视对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和成长记录等方法的运用。在职业道德评价上,强调“德技并修”,不仅有静态结果性评价,更强调动态过程性考察,改进当前一些职业院校以简单量化分数作为德育评价的做法;在学业考评方面,加强对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的考查,推进学分制管理;建立日常参与、体质检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体育评价机制;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加强劳动教育评价。

3.重视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的密切互动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职业教育评价针对特定评价对象,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可以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采取诸如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方式,可以发生在团队内部、团队之间、个人、他人等不同主体间。评价者可以是学者和政府、企业等方面人员,但评价者应该充当促进者,鼓励评价对象对评价内容提问、讨论,同时进行设计和资料收集、分析、解释,并澄清一些观念。

二、探索增值性评价

20世纪70年代始,美国等国家就展开了对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研究。20世纪90年代美国田纳西州针对教师实施增值评价,效果显著。增值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效能评价,也是一种动态向量评价。荷兰学者史润斯(Scheerens)认为,“增值”就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在输出与输入对比时产生变化的部分。一方面,增值评价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自身的历时态的纵向评价,将其自我发展进步幅度作为评价指标。另一方面,该评价关注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起点相似的学校在某一或某些方面的相对进步程度,是比较一定时间内,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取得的“实际进步”及其“实际加工能力”。国外流行的有以英国为代表的背景化多水平增值模型(Value-added Model),以美国为代表的基于百分位数的成长模型(Student Growth Per-centiles)。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教育建设背景下,应借鉴国外已有的成熟经验,加强类型设计,分类探索职业教育的增值性评价:

1.针对学校发展

增值性评价就是对学校办学的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开展评价,意在降低因为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外部条件对教育评价结果的影响,客观反映学校在单位时间内的“实际进步程度”,激发学校办学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事实上,在现行的学校评价中,一些学校虽然拥有某些显著“产出”,但却掩盖了其凭借着历史条件、地缘环境、国家政策杠杆等优势获得的“超额”投入的事实;一些学校虽然客观条件不好,但通过深化改革、艰苦奋斗,发展进步也比较明显,但绝对性结果难以超越传统优势学校。增值评价就是要关注校际的效能差异,给学校以客观评价。当前,如何对学校的教育成本输入和教育成果输出获取科学数据,对政府投入的人、财、物进行准确计量、在管理上形成有效的成本监控机制,均是开展增值评价需要重视的基础性问题。

2.针对学生的评价

职业院校的学生是以技术技能学习为主的生命群体,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评价不能套用普通教育的学习评价标准,不能仅以学生当前的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应关注学生技术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增长”,关注学生的“职业未来”和“技能发展”,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幅度。

3.针对教师的评价

面对新技术和社会新形势的发展,职业院校教师既要是能工巧匠型技师、又要是知识文化传承的导师。以促进学生德技并修为主线,评价重视教师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影响,重视教师教学对学生在自身原来的基础上所获得实际进步程度,目的是将教师的关注点引向学生的成长状态。重视教师参加学校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成果,重视教师的产学研成果及其转化差异。

三、改进结果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指的是在教育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它是通过提供被评价对象的成就水平或者目标实现程度的证据而实现的,属于正式评价并有较高的利害性。按照斯塔弗尔比姆的说法,结果评价仍然是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结果性评价在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评价改进并不是完全否定结果性评价的价值,而是要完善结果评价的过程,综合发挥其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的作用。

1.改进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性评价

完善对学生学习“结果”认识,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学生通过职业教育的教学与训练所获得的“实际结果”,可以是学生的学科课业成绩、研究论文、调查报告,也可以是竞赛成绩、技能证书、技术改进与发明专利,等等;还可以是学生将学习、实验、实习、制作、考察、调查中的感悟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术、技能进而获得的结业、毕业证书和就业的资格材料;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挑战、敢于担当的探索精神等。

2.改进对教师的结果性评价

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现象,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考察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淡化论文评价,开展代表性成果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实行长周期评价。

3.改进对学校、企业的结果评价

重视把“关键人群满意度评价”作为评价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从社会认同的角度对学校、企业工作实绩进行评价,重视相关利益主体对学校和企业的满意程度,促进学校和企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关键人群的需要。

四、健全综合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强调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系统、整体的考察,通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全面考量和判断评价对象的目标综合达成度。综合性评价改革意在立足智能多元,促进评价方法创新;立足科学精准,加强评价工具研制,打破评价中的片面、单一、“五唯”问题。

1.坚持多元、全面、有效的原则

以教师评价为例,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品德习惯养成等指标对教师进行“结果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教研、科研、学生学业指导、师生日常交流等环节对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同行、系部和学校管理层以及教师自我等多个主体开展全方位评价。

2.完善目标评价

综合考量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完成质量,一方面评价职业教育目标“量”的实现程度,另一方面从社会贡献度和社会认可度上评价职业教育目标“质”的实现效果。从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形成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方面的影响等方面评价它的社会贡献度,从学生家长认可度、行业企业认可度、业内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评价它的社会认可度。

3.善于运用各类评价成果

要综合运用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报告、各类督导检查报告、各类学生活动或赛事结果;加强对职业教育活动的社会开放性和参与性评价;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整体评价。

4.善于运用多种类型的评价方式

从效能建设的角度看,对职业教育综合效果评价,实际上是对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投入与产出质量情况和面对相关公众的满意度进行的评价。它通过提供教育的输入与输出的信息,评估职业教育各项活动中各项费用支出水平情况,评估教育单位或部门对人、财、物的合理利用和效益状况。加大服务对象、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综合关注定量教育资源输入与教育成果输出情况,强调以较少的教育资源消耗,获得较高的学校教育成果输出。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28期,李永生,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