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实施方略
发布人:段七零  发布时间:2021-12-10   动态浏览次数:3035

一、基于结构化团队的教师队伍改革

1.结构化团队建设的着力点

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改革。打造理论水平高、技术技能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结构化教师团队,是支撑模块化课程实施的队伍保障。

组建结构化团队,需要按照“建设国家工匠之师引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要求,以优化存量结构强化增量结构为着力点。首先,从专业群出发,打破院校内部专业界限,改变传统专业教研室的组织方式,对应不同的课程模块,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组建结构化团队,促进团队建设与专业(群)建设的协调一致,实现存量教师结构优化。其次,吸引企业技术骨**学校从教,探索固定岗+流动岗相结合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实现增量教师结构多元化。

在结构化团队组建中,综合每位教师的专业教学方向和理论水平,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管理和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确保“理论水平高”;依托全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围绕岗位群和职业群组织教师定期开展企业实践,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作为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促进教师及时掌握产业发展最近动向,提升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对创新的感知,确保“技术技能水平高”和“创新能力强”。

2.结构化团队建设的核心

遴选专业带头人是结构化团队建设的核心,更是培养高规格人才、供给高技术技能、提升高创新能力的关键。专业带头人是有深厚专业造诣的教育专家,能整合专业群发展的校内外教学资源;专业带头人也是技术专家,掌握产业技术发展态势,熟悉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结构化教学团队需要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引领、推动团队工作。

首先,采用校内带头人与行业带头人并行机制,实施双带头人工作模式。例如,可依托1+X证书等合作项目培育校内专业带头人,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的同时,组织团队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在企业建立“工作站”,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团队建设并兼职任教,校企协同参与课程教学。通过双带头人工作机制,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可带领团队向企业流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提升对实际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能力,行业企业带头人可及时导入行业企业优质课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有效促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教学。

其次,以“国家工匠之师”为引领,建设结构化教学团队。一是引进国家级高端人才、行业领军人才、企业总工程师(技术总监)、掌握顶尖技术技能的权威专家、大国工匠等为专业带头人,将企业资源、前沿技术技能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使结构化团队能驾驭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具备较高的技术研发与服务水平。二是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如通过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方式,参与国内外课题研究或技术攻关项目,发挥高层次团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升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3.结构化团队的建设路径

围绕“三教”改革建设结构化团队,应围绕课程开发这一核心任务,从课程教学、技术服务和校企合作三层面展开,具体建设路径如图1所示。一是团队内部的结构化分工。根据教师的专业领域和专业群定位进行专业分工,着重教学能力创新与提升,在专业群内实施专业教研协作,研讨激发教学活力、提升教学效益的具体方法与路径。二是深度参与企业岗位实践。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推进教师下企业深度参与企业岗位实践,以吸收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将企业的前沿技术技能融入教学,将创新教育融入模块化课程,提高课程设计质量与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三是畅通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路径,为教师开展技术研发、创新服务奠定基础,为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结构化团队建设路径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工单式教材改革

1.匹配“双高计划”的教材特征

教材质量是教育总体质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双高计划”落地的基础性教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职业教育需要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传承人类文明最新成果、体现科技发展最新进展等方面凸显先进性、职业性、适用性。

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紧贴生产技术实践,体现技术应用前沿。职业性是指要突出教材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征,关键点是坚持能力本位的教学内容设计,打破学科式教材设计模式,联合行业企业共同研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的课程教学标准,联合开发产教融合新形态教材,保持同产业、行业的实时联动。适用性是指教材设计符合模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的需要,适应灵活的教学组织需求。

2.工单式活页教材开发

教材形态是教材内容的载体和呈现方式,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活页式”显著的外在特征在于采用活页式的装订方式,教师和学生可以灵活方便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组合、增减和替换。除此之外,其核心的内容设计思路则是以使用者为核心,围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需要;开发的路径是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关课程和学习任务,课程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每个学习任务包含若干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引导性的学习问题。工单式教材是将企业要素融入教材的重要体现,工单包括一线岗位的操作规范、流程、标准和反馈,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将一线岗位的上述要素融入教材和课程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和协同联动,凸显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工单式活页教材既体现了教学的灵活组织,又体现了教材内容的有效选取。因此,更能体现并强化现代职业教育教材的模块化、个性化、立体化和成果导向特征。工单式活页教材所对应的岗位能力,是按照技能相近原则建构的模块化组合,可根据学员需求灵活建构“套餐式”模块内容,强调成果导向的学习,且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秉持育训一体的改革理念,工单式活页教材将岗位一线内容融入教材,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在校生、社会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模块选择;同时,在组合方式上,集教材、音视频、AR(VR)、学习导航等资源于一体,与传统教材配套形成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立体式教材集合。

三、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教法改革

1.模块化课程的建构依据

“以产业为导向,注重专业内涵式发展,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与之相对应,实施项目化教学是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有效手段,也是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块化课程是实施项目化教学的主要载体,建构的依据,一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结合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参考行业龙头企业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指标按照岗位类别和培养方向逐级分解,确定课程内容;二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整合优化课程内容,精准对接岗位一线技术规范,按行动领域建构学习领域,确定模块化结构;三是依托模块化课程,与结构化团队建设、教材和教法改革理念有机融合,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和技能组合标准,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内容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标准对接、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技能创新对接。

模块化课程建构分三个线路实施。一是按照对接一个高端、选定一个证书、重构一批模块的建设思路。以1+X证书为引领,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典型岗位,分析典型任务,将岗位能力要求分解为素质、知识、能力目标,整合相关知识点、技能点,构建能力模块。二是对接X证书,参考国家、行业和龙头企业岗位标准,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能力模块进行对标分析,实现两个标准融合互嵌。三是按照任务由浅入深、综合程度逐级提高的原则设计教学项目,将能力模块进行组合,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模块化课程。

2.项目化教学的行动理念与实施模式

“双高计划”落地实施的教学方法改革聚焦于推进项目化教学。围绕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行动理念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能力本位为主线,重建课堂教学基本生态。让学生在工作情境中体验任务逻辑,建构完整的职业知识框架。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实践校企“双元”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拓展至车间、田园等生产服务一线,让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三是以行为导向为引领,探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合理路径。落脚结构化教师团队发展与学生能力培养,将项目化教学的理论、方法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提升教师适应性素质,培养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项目化教学实施遵循PDCA循环模式。在计划阶段(P),由教师提出教学任务和目标、布置教学背景,根据项目教学内容设置工作任务并分配给学生,重在展示与工作任务匹配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熟悉工作岗位技能组合。在实施阶段(D),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和工作标准,通过自学和相互交流制定实施方案,教师扮演指导、提醒、监督和控制角色,重在锻炼学生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与岗位工作相关的通用职业能力的习得。检查阶段(C),主要通过汇报和交流研讨(如,项目演练、实操模拟、学生课堂讲授和汇报等)促进学生思想碰撞,通过反思、消化和吸收实现教学内容固化。这是项目化教学的核心阶段,学生在该阶段习得工作岗位的关键职业能力。该阶段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行动阶段(A),学生根据改进建议优化方案,教师通过学情分析优化项目化教学设计。该阶段是教师和学生同步提高的关键阶段,学生习得技术技能、教师提升项目化教学能力和先进技术技能。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29期,罗亚,杨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