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发布人:段七零  发布时间:2021-12-07   动态浏览次数:752

为切实落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结合技术哲学观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应根据技术应用的集成性设置专业、根据技术应用的综合性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技术应用的实践性开展教学过程,从而将相应的技术行为规范与准则传递给新一代技术人员,使之养成相应的行为技能。

一、根据技术应用的集成性设置职业本科专业

通常,基础自然科学是研究天然自然的一般属性和规律,而人工自然的属性与规律则是技术基础科学的研究内容。材料力学、电工学、病理学、分析化学等都属于技术基础科学。这类学科的研究对象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没有人类的工业生产、发电用电、养生治病、种植养殖,就没有这类学科。同时,它们不研究创造人工自然的特殊性特点。例如,材料力学并不只针对某一特定行业或职业生产。这些学科根据行业、职业需要进行应用集成,形成的职业科学或产业科学,构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它们“不是(技术基础)学科体系专业分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真实的社会职业群或岗位群所需的共同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科学编码。”方法层面上,首先,相关职业本科应了解人类创造人工自然的主要领域,如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四大领域。其次,结合三大产业划分,将人工自然创造涉及的技术基础科学大致划分为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开采技术、材料技术、机械技术、交通技术、动力技术、建设技术、社会保障技术、管理技术等大类。在此基础上,在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诉求和企业优势资源的前提下,对接国家职业分类,限定专业细类,形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如汽车维修技术、酿造技术等。

二、根据技术应用的综合性构建职业本科课程体系

技术应用是知识、逻辑、时间三个维度的综合。知识维度是指,课程中应教授的理论知识,如控制理论、电工学等。逻辑维度是指,课程中应包含的工作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方式方法包括:技术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产品性能、规格设计,试验,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和工具选定,正规化生产。时间维度是指,课程中应涉及的工作流程,常见的技术应用的工作流程包括:规划、设计、分析、运筹、实施、运行和更新。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是技术应用综合性的内容载体。实践证明,技术应用的综合性并不能在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而通过构建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则效果较好。由此,为实现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职业本科课程应将融合理论知识、设备、工具、方法论和流程步骤的职业性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体。方法层面上,首先,进行行业分析以了解行业的历史情况、上下游行业以及相应的人力需求;其次,开展任务分析以明确某一职业群或岗位群从新手到专家的典型工作任务;再次,开展工作过程分析以厘清完成相应职业行动所需的三维知识;最后,基于职业发展规律和专业知识学习特征,转化为相应的课程学习任务群,构建系统课程。

三、根据技术应用的实践性开展职业本科教学

大体而言,职业工作是相关技术知识在企业中融合的实践活动。相应的技术技能型人员不仅需要纯粹的技术基础科学知识,还需要掌握企业制度、管理水平、设备资源等非技术知识。非技术性知识包括:与其他部门同事的沟通交流能力,反复实践形成的设备操作经验,企业规章、行业标准等规范性知识等。所以,技术技能型人员工作所需的知识体系既有可言语的显性知识,也有根植于行动中的缄默知识。为系统掌握技术应用知识,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须遵守“职业教育教学的‘行动体系’框架,即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强调整体的教学行动与典型的职业行动的整合。”简言之,具体教学应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在做中学。

为实现教学的实践性,方法层面上,第一,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从企业中招聘教师的相关政策,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外,建议通过设立技术转化部门使教师在保持科研能力的同时投身企业技术研发等,有助于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第二,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本科院校的教材编写。联合企业、行会力量编写活页式教材,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第三,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基于企业生产经验、技术难题等,开展项目学习、案例分析等,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情境。节选自《职教论坛》2021年第10期,鄢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