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不尽相同。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作为案例样本。2016年以来,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教育厅等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采取了对接南京市主导产业体系、高标准规划产业学院建设目标、创新专业学院管理体制等系列举措推进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先后建立了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轨道交通学院、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丁格尔护理学院、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金陵宝马学院、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智慧农业专业学院、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南京非遗学院等多所产业学院。目前,共计在建职业院校产业学院15所。在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建设理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业学院共建机制和项目牵引、系统推进、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模式。首先,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内容和要求,按照顶岗实习、实训实习等不同需求,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改革,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工学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通过探索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第三,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机制,探索企业补充设备、师资、技术与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实训基地长效运行机制,增强办学装备水平与基础能力。在南京市政府部门推动下,南京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探索并凝练出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的多方合作办学模式和多元融合性专业群发展模式,其主要的建设路径和发展经验也清晰可见。
(一)专业建设紧扣产业发展趋势
南京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瞄准产业需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将支持和推动产业发展作为行动起点,面向南京市各区域现代产业规划和布局,依托自身优势专业,整合产业学院合作企业的各类资源,建设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型专业,真正实现了“通过产业学院把生产链和专业群结合在一起”。通过强化跨界融合,依托产业学院平台,整合专业之间、校企之间的人财物等资源,实施专业融合和融通,强化产业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适应度和满意度。同时,南京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围绕地方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规格,着力打造符合地方产业特色的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以ICT产业学院为例,它是为了适应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更好地满足地方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由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南京中兴信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为了培养5G人才,南京高职校在已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础上进行专业拓展和革新,开设了5G 信息安全专业方向,校企合作全面培养 5G人才,双方共建包括但不限于“通信专业”“大数据专业方向”“网络安全专业方向”等校企合作班。此外,由南京市相关部门牵头,产业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成立专业改革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积极开展贴近实际的专业认证,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化水平。
(二)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深度融合
课程既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也是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职业院校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就必须从课程入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获得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技术和实践经验,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南京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作为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平台,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一是坚持课程岗位一体化建设。通过校企双方深度对接,搭建校企共享的课程平台。按照课程体系对接岗位群的思路,将课程划分为多个核心模块,再通过深入研究产业链的关联性和各个岗位之间的特点,对核心模块进行重组、改造。以行业企业实际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依据。依托课程平台,进一步将产业技术和需求融入课程建设。在深化产业学院建设的过程中促进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深入推进产业界、教育界的有机衔接,使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而实现人岗匹配。二是开发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通过产业学院,将工作岗位最前沿的技术、标准、工艺等及时融入课程内容,推进课程内容与岗位发展要求相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以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宝马集团共建的金陵宝马学院为例,校企协同组建课程开发小组,对接国际企业标准,协同进行岗位调研,分析岗位知识、技能、素养结构,构建岗位能力模型,形成课程开发机制,动态开发了57个模块课程,其中,机电维修方向17个、汽车钣金方向19个、汽车喷漆方向21个。将最新车型、最新工艺流程、企业规范直接引入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不但融合了企业的品牌文化,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紧密依托合作企业
职业教育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实践教学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这就对实践教学提出更高期望,要求实践教学紧跟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南京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依托合作企业,充分发挥产业学院成员企业资源优势,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实训资源共建共享。一是优化实训环境,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产业学院持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实践教学沟通机制,实践教学监督考核机制,不断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从而促进企业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序状态。二是以行业需求为指导,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与优质企业合作,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如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菲尼克斯电气(南京)有限公司共建的菲尼克斯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其核心硬件采用了智能制造领域最先进的技术:菲尼克斯电气PLCnext 开放式自动化控制技术、ABB机器人、费斯托气缸和电缸、西门子伺服、大族激光打标、RFRD识别、Basler视觉检测等,并由此集成了与菲尼克斯电气公司同比例、实场景的一流智能制造生产线。此外,他们还通过建立基于校企深度融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产业学院的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中深入接触企业生产岗位,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协作技能和创新技能。
(四)人才培养评价多维综合
南京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立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质量多维评价体系。如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非遗学院,根据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或行业专家一起参与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根据课程内容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考核评价的内容。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临床专家评价、教育专家评价、家长评价、患者评价等要素。“5+1”专本衔接衔项目的学生课程论文评价,则是打破单一的评审模式,由本校、国内高校教师、英方课程对接老师组成三方评价团队,共同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评价,并反馈评价意见,通过实施多维评价与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国际化认知能力等。产业学院结合实际教学与生产实践,依据教育教学本质、国家教育政策、人才培养标准等,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标准,全方位针对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成效、教学管理等要素,围绕“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开展综合性常态化的共同考核评价,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多维评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评价主体上,实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增加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比重,加大学生自评、互评力度;重视企业主体评价,将企业的生产标准和学校的教学目标相融合,将企业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结果纳入学生最终的学业评价结果中。在评价方法上,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学校内部评价与学校外部评价等相结合,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产业学院办学的各个环节,保障人才培养具有职业性与社会关联性。在评价指标选择上,按照课程标准、行业市场和职业岗位的实践性要求,严格遵循基础性和实用性;根据课程内容对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考评的内容,从多角度进行综合深入的评价,具体包括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岗位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指标。
(五)师资交流双向互通
高水平教师是职业院校的核心资源。南京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通过内培外引、互融互通的方式,实现师资的校企双向交流, 建设校企混编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共同对课程进行设计,补足学校教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短板,实现课堂知识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做到教学相长,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促进了产业学院师资队伍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在校内教师、校外师傅组成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引导下,不断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职业认知、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了一批“理论精、技能强”的高素质、宽口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遵循“不求为所有,但求为所用”的原则,利用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科技研发等人才柔性引进方式,引进企业的优秀技术骨干来校工作,聘请企业专业带头人、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才与院校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院校给企业技术骨干配备教学辅助教师,确保企业人员教学的顺利完成。另外,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明确兼职教师的管理主体,明确教师的薪资待遇标准,搭建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资源库等。如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的兼职教师团队主要从文物修复与保护相关的行业企业中聘任专家,占比高于50%,他们主要是来自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国家级的修复大师,不但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还具有专修精业的“工匠精神”和“求真求美”的专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