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鑫,金子
一、“一个目标”是高职专业群评价体系建构的价值诉求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其首要目标和终极价值诉求。专业群的评价作为高职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环节,也应遵循立德树人的理念导向。从专业到专业群的集群化发展路径,彰显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本质属性,诸如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但需指出的是,高职专业群建设同样担负着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使命。同时,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引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挥棒,决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在最新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设计中,也新增加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并把其放到首要位置。比类从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评价应着重将立德树人的评价理念贯彻到职业院校办学方向、专业建设、教学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等各个环节之中,着力打造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育人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做中学、学中做”的育人全过程。基于此,要系统设计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高职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专业群评价体系。
二、“四个功能”是高职专业群评价体系建构的基本目标
从认识论角度出发,阐释和厘清高职专业群评价的本质内涵,是形成专业群评价理念的关键前提和重要基础。专业群的内涵是指围绕产业,由一些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若干专业形成的集合;专业群建设不仅具有集聚资源、服务产业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经济与社会价值,还具有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等更高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基于专业群的内涵,可衍生出专业群评价的操作性定义,即根据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和职能,建立起一个可观测、可比较、可反馈的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考量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投入、产出的内在关系,从而得出对专业群发展状态和建设效果的判断,最终从科学评价的角度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乃至整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通过开展专业群科学评价,可以引导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专业群建设实践,进而引领专业群改革发展的现实走向。依前所述,高职专业群评价是促进专业群建设不可或缺的衡量手段和参考指南,这主要体现在诊断、管理、导向和发展四种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中。第一,诊断功能。专业群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进行的,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适宜的评价手段,检验并评定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发展状态和建设成果。第二,管理功能。专业群评价结果对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具有反刍作用,专业群评价结束后,高职院校根据评价结果对比找出现阶段专业群建设存在的差距,对应调整学校组织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专业群建设。第三,导向功能。专业群评价结果对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具有激励和指导作用,使高职院校明确专业群未来建设与改革的方向。第四,发展功能。通过对专业群开展评价,推动实现专业群设置与产业群、专业群课程与职业标准、专业群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要求与职业资格要求、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进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岗业需求的有效匹配。总之,在理念建构层面,重点将教育评价的四个基本功能融入高职专业群评价目标的设计之中,以有效发挥其引领改革的内驱作用。
三、“多元参与”是高职专业群评价体系建构的有效路径
推进多元参与共评是专业群评价过程中的有效质控依托与屏障工具,也是树立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理念的重要路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从现代治理理论的角度,科学有效的专业群评价应具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是树立多元共治思维。现代治理观尊重和保障相关主体的利益,促使各主体以对话平等、协商沟通、民主决策的方式参与决策。其次是建构规范的治理结构和协调的治理机制。
在治理过程中,各主体充分发挥各自在内外部评价中的职能和作用,各司其职,并保持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联动,多方协同开展评价。最后是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现代治理强调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通过外部评价有效推动学校内部建构其自觉、自律、自身的质量评价文化,同时完善学校内部评价体系,与外部评价协同发力。总的来看,基于现代治理理论构建高职专业群的评价体系,应积极引导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社会公众等多元化主体参与评价过程,促进多元评价主体间的协同互动和良性联动,确保专业群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客观性和透明性。(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