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存在厌学、偏课、学习不自信等现象,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情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差异性大。职业院校应对课堂教学理念、目标、方法、过程、评价、场所等,实施全要素、全过程改革,打造以学为中心的“服务型”课堂,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让教师在学生精彩的表现中获得幸福感与成就感。
(一)学生自主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适合的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础依据,是学生素质、知识、能力达成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对课程标准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做一系列的分解与设计,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
首先,教师在编写学习任务书时,按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创设学习情景,学习情景可以是问题、故事、案例、模拟场景等;其次,教师依据学习情景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层面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如:你是否遇见过类似的场景,你对场景中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你想知道什么、发现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教师给学生提供多个层次的学习目标描述供学生参考;最后,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同伴协同下,自主设计课堂学习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完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制定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审视、挖掘潜力、自主规划的重要环节,是实施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评价的前导与基础。
(二)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性学习
对学生而言,适合的学习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近几年,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是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让学生突破空间、时间以及其他客观限制,感受到在真实世界中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但教学技术革命只能是课堂教学的改良,并不能实现“课堂革命”。
2019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有一组教师展示了“汽车发动机拆装”项目:课前,教师安排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观看发动机拆装视频、发动机结构图片、发动机功能相关知识点网页,应用仿真软件进行发动机虚拟拆装,完成相关知识测试;课中,教师针对课前学习中的问题或难点,如对发动机的密封问题、拆装工艺要求等进行讲解,用动画、仿真等进行剖析;课后,安排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增强技能。从教师的视角,教师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针对学习重难点应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但从学生视角看,学生基本上按教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过程,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课堂,形式很丰富,过程很精彩,但实质上还是以教为中心,在课堂上能展示风采的依然是少数精英学生,大部分学生不会对枯燥的拆装工作感兴趣。
没有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就不是真正的课改,就不能真正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笔者学校把课堂教学“是否适合学生,学生是否喜欢、是否愿意、是否发展”,作为评价教师、教法、教学资源的核心指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师生共同实施任务驱动“探究式”学习。
同样以“汽车发动机拆装”项目为例,教师按发动机拆装工作流程设计学习任务书,指导学生查阅汽车发动机拆装工作手册及相关资源;学生依据工作手册,按任务要求制定发动机拆装工作流程,列出工具清单、专业术语及有疑惑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修订发动机拆装实施方案;学生通过比较后,可以选用自己制订的实施方案,也可改用其他同学的方案;方案得到教师认可后,学生开始拆装发动机,并记录操作步骤,在拆装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教师或同伴求助;学生完成拆装后,教师指导学生按质量考核标准对拆装过程进行检查和评审;最后,学生撰写评估报告并进行汇报交流。第一轮拆装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发动机拆装工艺对密封性的影响,及密封性不达标产生风险的案例,要求学生研究密封性工艺要求,修订实施方案,实施第二轮拆装。在一轮轮探究和实践中,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获成功、走向精湛。
(三)实施“差异化”学习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出彩
学习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挖掘学生学习潜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诊断与改进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从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增量等三个层面设计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灵活应用“自评、互评、复评、师评、机评、大众评”等评测方法,网络学习平台实时记录学生的行为和各项评测结果。评价系统按教师设定的评分项参数和计算办法,通过对照标准、对照目标、对比同伴、对比过去,进行差异化分析,因人施评,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得到激励和帮助,让每个学生每次课都能出彩。
(四)实施“学生助教”制度,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主要教学形式,在现实中,由于职业院校师资不足,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中,教师很难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职业院校可借鉴陶行知“艺友制”的理论与实践,从选拔、聘用、培养、考核与奖励等方面,制定“学生助教”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将有特长、学习能力强、善于沟通交流的学生选拔出来,通过培训、考核后聘为“学生助教”,协助教师开展实践性教学。“学生助教”制度的实施,依托朋辈效应,有效发挥学生的特长,切实解决了实践性教学中部分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图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