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字形螺旋的建立涉及工作中的所有层面、岗位、人员,是对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的颠覆性改造,而且没有成熟的样板、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在起步推广阶段,受到指责非难、遭遇难题阻力在所难免。此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定力、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还要有善于激发内生动力的巧劲智慧。
(一)运行8字形螺旋存在的误区
为了建立覆盖所有层面、岗位、人员的8字形螺旋,职业院校首先要联系实际,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做深质量强国战略思想的学习和宣传,将现代质量意识和先进质量保障理论、方法逐层传递到学校所有师生员工,引导大家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其实质,避免陷入常见的认识误区。
一是主体不同一。忽略了8字形螺旋是适应当今时代要求、普遍适用于各层面主体的工作方式,是将质量保证责任落实到“人人”的可靠载体,是主体“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意识的扎实体现,简单地将其异化为衔接不同主体的管理流程,结果必定是各种“螺旋”满天飞,8字形螺旋的实质内涵面目全非,实践意义荡然无存。
二是工作起点迷失。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并在工作中身体力行这一理念。无数事实表明,如果不善于“积势蓄势谋势”、不善于“识变求变应变”[4],做工作不是先有目标、标准,而是信马由缰、我行我素,自我诊断就成了现状罗列、自我表彰,问题导向只能是拍脑袋、走形式,最终导致职业院校忘记了主体地位、没有了责任担当、遏制了内生动力。
三是忽视联动。质量管理大师约瑟夫·朱兰曾经指出,“在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中,追究其原因,只有20%来自基层操作人员,而80%是由于领导责任所引起的”。类似地,学校某一层面自我诊断发现的问题,究其原因,往往不全是该层面的主体造成的,也不是该层面能够独自解决和改进的。因此,应当坚持“系**理”“综合施策”理念,针对诊断出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找到相关主体的责任,各负其责地加以改进,由此产生联动机制,逐步形成“共创、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是不重视学习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和“创新”是“改进”的前提和基石。“诊改”做得好的院校都非常重视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进“诊改”,如怎样科学地树立目标、制定标准;怎样选择诊断点、设置预警值;如何设计实施方案、链接激励机制;如何梳理职责、完善制度;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改变教学、学习、工作、管理、合作、服务、生活形态等等。有的院校因此创建了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有的创造了“学生画像”“教师画像”,有的引入了“一页纸”过程管理,有的建立了自下而上的诊改联动机制,有的正在探索考核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型升级,受到师生员工的由衷欢迎。
五是不重视制度建设。从无到有建立8字形螺旋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做保证,建设过程既要明确主体责任、建设标准,还要明确自诊周期、改进实施、效果考核等运行要求。否则,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就永远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准备“付出异乎寻常的努力”,职业教育的提质升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读书要经历从“厚”到“薄”的过程,方能把握其精髓。创新须以学习吸收为前提,方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不下真功、不出实招,开步不稳就想跳跃,那样的“诊改”只能是玩概念、走形式,结果必定是理念落后、思路混乱、风气不正、质量滑坡、危及生存。
(二)运行好8字形螺旋的对策建议
针对“诊改”过程中8字形螺旋建立和运行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其演进脉络、产生历程以及试点院校的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对质量治理新理念的学习和实践。8 字螺旋的核心是各层面质量保证主体的自我诊改、自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向新境界”。职业院校要通过分层分类培训,帮助师生准确把握、深刻领悟诊改理念和8字形螺旋内涵要义,使其在各地各校落地开花,最终变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二是明确责任主体,完善螺旋运行制度。为保证各层面8字形螺旋运行顺畅、监测预警及时、诊断改进有效,需要明确各层面的责任主体和运行周期等。从试点院校的实践看,学校层面的工作一般以二级单位为主体,以年度为诊改周期,按月度监测预警;专业层面的诊改主体是专业团队,一般以三年为诊改周期,按学期监测预警;课程建设诊改主体是课程团队,一般以立项建设周期为诊改周期,按季度监测预警;课程教学诊改主体是任课教师,一般以学期为诊改周期,按半个月监测预警;教师层面诊改主体是教师个人,一般以岗位聘任期为诊改周期,按月度监测预警;学生层面诊改主体是学生个人,一般以学期为诊改周期,按月度监测预警。学校对各层面的诊改要形成联动机制,并与相关考核相结合,形成螺旋持续运行的动力。
三是正确理解螺旋,做到操作简便易行。8字形螺旋本身包含了事前、事中、事后三部曲,强调了事前把“目标和标准”作为逻辑起点,事中实行监测预警和实时改进,事后做好诊断和改进。学校在运行中要结合工作实际,在螺旋的每一个环节标注工作要点,指导实践操作,在螺旋的运行中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氛围,实现质量的共创、共治、共享,不断优化治理体系,为实现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对螺旋运行的支撑水平。8字形螺旋如果缺乏源头、实时、多维度、全方位的大数据支撑,没有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环境,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学校是质量信息的生成源头,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运行的数据采集平台为构建省和国家层面的质量监测平台提供了可靠基础。我国高职院校应在十年的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和经验基础上,立足新工业时代的发展趋向,进一步确立智能化的建设目标、加大投入和推进力度,为8字形螺旋的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为国家和省级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与考核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