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川藏交通同行 为中国路桥育才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特色化办学路径
发布人:gjxb  发布时间:2023-10-27   动态浏览次数:18


发布时间:2023-10-27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102712

川藏交通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川藏地区道路桥梁建设面临极其复杂的地形条件、地质条件、生态环境、建设条件和气候条件,工程建设养护难度极大,急需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解决一批关键领域技术难题。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2年,与川藏公路建设血脉相承。一路走来,学校紧紧围绕交通、服务交通,主动融入“交通强国”、“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精准对接交通运输产业链前端——路、桥、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因势而动设置专业、顺势而为培育人才、应势而进深耕科研,为川藏地区交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更为职业院校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群产联动 因势而动设置专业

面对交通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学校明确树立了“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全面对接区域内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发展紧缺人才产业,坚持群产联动,对接产业办专业:2001年为服务蓬勃兴起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03年为满足雅(安)西(昌)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开办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2005年开设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2010年为服务西(安)成(都)高速铁路建设开设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铁道工程方向)并于2017年改设铁道工程技术专业,2011年为服务川藏高速公路雅(安)康(定)段建设开办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如今,学校已开设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土木工程检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5个专业群,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于2019年成功申报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

 “双高计划”建设期间,学校积极探索“对接产业链条设专业、围绕升级改造建专业、促进科教融汇强专业”的质量提升“三步棋”,并按照“做强做高、做精做强、做专做精、做特做专”四个层级,精准定位各专业群的发展目标,形成“五类四级”专业集群建设格局,有效实现了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协同性,以及专业群自身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靶向供给 顺势而为培育人才

 “合作发展,是我们的核心战略,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乃至职业精神塑造,都需要校企的密切配合。”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蒋永林说。

学校通过专业群建设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学校集聚企业优质资源,与行业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共同申报建设高水平产业学院,校企共同打造集科研教学、实践实训、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为共育职业教育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复合型路桥施工现场工程师提供优质师资、教学资源和实训条件保障。

为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路桥人才,学校坚持靶向供给,深入四川路桥建设集团、四川省建筑业商会等企业和行业协会,实地调研企业对路桥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以“数字交通产业学院”为载体,创新构建了面向数字交通和新基建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订单培养“333”模式,即:以“专业化、前沿化、综合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学链、岗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主线,校企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和课程资源;以“高标准、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标尺,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创新的“333”订单培养模式打破了以往“点菜式”的订单培养模式,让企业在“下单”的同时也参与订单培养,从共同制定订单培养方案开始,在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实习实训、订单考核等过程中全面介入,确保订单培养的内容与产业结构、企业岗位要求、企业文化等相互融合,从而使知识学习、技能训练、顶岗实践和学生就业等融为一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先后为四川路桥建设集团、浙江正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建筑业商会、四川路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开设了施工、安全、检测、建筑安装等个性化订单班,累计为企业输送了200余名“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

与此同时,学校依托牟廷敏大师工作室,组建匍匐桥梁学术班,实施“一生一策”,采用“师徒结对+量身定制+工学互动”的模式,培养具有“专研、创新”特质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知识能力复合型人才。“匍匐班”学生除完成常规校内课程外,还全员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科研项目与专利、工法申报。毕业生42%进入高层次学历教育,51%进入国企,实现高质量就业。

面对川藏复杂地区桥隧建造养护对高端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校企协同构建了面向行业广泛基础需求、川藏复杂地区桥隧建造养护高端需求、数字交通和智慧高速引领需求的“基础层、高端层、引领层”三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根据生源多样化和产业需求多层次化特点,将课程体系与学生就业方向对接,分层、分类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协同构建由1个通识教育模块、1个专业技能模块、N个动态模块组成的“1+1+N”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符合企业标准的活页式教材、搭建模块化技能数据库、组建模块化混编师资团队;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中心,校企协同构建“基础能力→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岗位综合能力”四阶梯能力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协同、专业协同、岗位协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更铸就了自身的鲜明特色。

对人才培养,蒋永林校长坚定地认为:“德与技形成辉映,才能成就精彩人生。”在此理念推动下,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两路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两路精神”等特色思政元素融入所有专业课程,推动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在“两路精神”特色系列课程内容设计上将“四个自信”教育落实体现到课程中;通过讲授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修建历史和背景,阐述“两路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传承与弘扬“两路精神”;通过分析新时代、新基建发展趋势,展示交通建设新成就,进行“四新”(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教育,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学生“交通报国”的志向及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在课程体例设计上采用模块化设计,结合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培育弘扬“两路精神”为核心,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可灵活组合运用,可单独形成一门课程进行教学,也可根据其他选修课、思政课和专业课甚至培训课程的教学需求选取其中部分模块组合使用。现已建成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2门。

引智育才 应势而进深耕科研

师资向来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近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川藏地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教师团队”凭借卓越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成就,光荣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吸引行业顶尖专家加入团队,成立大师工作室,创建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紧缺领域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积极与企业合作,实现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双向流动、双向兼职,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近年来,团队不仅获得了2018年四川省黄炎培职业教育研究优秀奖及2021年首届“双城杯”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还获得了2021年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2022年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优秀的师资有力地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团队锚定川藏公路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主动服务“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改革要求,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方面,共主持制定1项、参与制定2项覆盖职教本科专业、高职专业、中职专业三个层次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在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方面,主持1个国家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方面,参与《筑路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和国家题库建设工作。同时按照学校“双课堂”融通“3+X”人才培养体系要求,结合专业群生源多样化和产业需求多层次化的特点,聚焦川藏地区交通建设岗位核心能力培养,将专业群核心课程模块对接岗位,着眼川藏山区交通建设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将拓展课程模块面向未来行业发展,开发拓展课程,满足在校学生培养和企业员工转岗、能力提升培训。

此外,团队紧跟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破解实训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难题,着力改革虚拟仿真实训体系建设。团队教师将参与高海拔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飞燕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合江长江公路大桥”等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按照“科技铺路、虚实互补、育训结合、一站服务”的思路,高标准建成路桥隧施工虚拟仿真实训资源,交通智能建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四川省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并成功立项建设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依托虚拟仿真基地,团队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团队人员服务4个教学系13个专业16门课程实训教学,年教学覆盖学生2000人以上。

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这支守正创新、业务精良、甘当路石的科研和应用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坚持以解决建设一线工程问题为导向,先后攻克高性能水泥混凝土材料、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等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2项,编制四川省地方标准9部,获得授权专利30余项,实现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储备,服务产业技术提档升级。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奋进在“双高计划”建设征途上的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不忘初心、开拓奋进,继续为创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交通类院校努力奋斗!

(魏会超 肖珊 杜凤 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