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所、企之间没有围墙,基础设施、场馆设备、实训基地等硬件资源全部开放共享——作为全国知名的“职教名城”,这种“零距离”高等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独特模式已在常州科教城坚持了近20年,不断向全国输出产教深度融合的江苏经验。
“科教城是区域内的‘创新之核’,是常州校企合作机制落地的典范。”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华刚介绍说,早在2007年,常州就率先出台《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提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建设实训基地的发展方案。
一直以来,江苏都是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排头兵”,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发展共生共长。
产教深度融合,从打破校、所、企之间的“围墙”开始。江苏省广泛推进“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校企深度合作模式,要求规模以上企业按职工总数的2%安排实习岗位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积极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育人全过程,每年“订单培养”招生规模总量达到约20%。
2019年3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条例》涵盖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组织与实施、扶持和保障、指导和监督等多个环节,在校企合作工作机制、组织保障、激励举措等方面有一系列创新。“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到职业学校实训实操、师资培育、课程设计、教材开发中。《条例》有效黏合了校企在人才培养与需求间的差异,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有望得到缓解。
自《条例》施行以来,全省重点支持建设高职院校36个产教融合集成平台项目和14个培养项目,覆盖13个专业大类,涉及20多个产业领域,总投入超过15亿元,在主要领域成立了11个行业指导委员会,并已认定81家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
作为产教融合重要实现方式之一,现代学徒制是《条例》的重点强调内容,并在全省得到推广。目前,江苏省超过半数的高职院校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3个地区、1个企业、23所职业院校被列为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6个单位参加现代学徒制省级试点。
为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对接机制,省教育厅和省发改委以2到3年为一个周期,在全国率先发布《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预警报告》。2019年以来,江苏省根据各地区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吻合度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提出专业结构调整思路和调整策略,积极引导职业院校根据产业需求设置或调整专业。
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关键。为了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江苏省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双师型”教师联合培养培训机制,开通职业院校教师引进“绿色通道”,世界技能大赛前三名选手、全国一类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选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江苏技能状元”和“江苏工匠”等,可由招聘院校自主考核录用入编。全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70%。
在全省发展的大格局、大视野下,江苏省逐步形成了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共生共长的格局。目前,全省13个设区市中,9个建有职教园区,60%以上的县级职教中心异地新建到产业园区,实现了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