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对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思考
发布人:段七零  发布时间:2019-04-08   动态浏览次数:6106

编者按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 100万人。职业院校大规模扩招政策的发布,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本刊特邀高职研究专家和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分别从国家战略和高职院校的视角,探讨如何用改革破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缓解就业压力的难题,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担当责任,创新思路,有效落实扩招任务。现选发部分专家观点供读者参阅。

 

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机遇与挑战

董 刚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教授)

李克强总理在刚结束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是国家首次将职业教育独立于教育工作板块,置顶国家政策层面,这一重大决定是紧系国家之基、民生之本,关乎国力强弱、国运兴衰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民生稳定重要支撑所需担负的职责与使命,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释放了政策红利,同时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也使职业教育战线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

1. 服务国家之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职业教育纳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持续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红利。

2. 服务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在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部分,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就业面临的最突出矛盾是结构性就业矛盾,急需通过职业教育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来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错配、产业升级导致的隐性失业、智能制造引发中低端就业岗位减少等问题。

3. 服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不再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而是要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职业教育独立于教育工作板块进行论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论断的落地。

(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规模与质量的协调。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扩大是国家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新需求,高职教育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主动适应满足社会需求。自从2006年起,国家通过高职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等项目建设,实现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已具备扩招条件,能够承担扩招任务。但是扩招后,教育资源投入是否充足,生均经费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如何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保持高质量发展,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2. 生源对象结构丰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不仅是数量的扩容,更是招生渠道的拓展,随之带来一场由生源结构调整引发的综合改革。非传统应届生源的教育背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与应届生相比有很大差异,招考制度、师资配备、教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等也需重新设计。

3.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平衡。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缓解就业压力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宏观调控策略,凸显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职教观。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招生更多面向高中毕业生,提供传统的正规学历教育。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需建立与完善学历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统筹发展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承接公共培训服务职能。

(三)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实现路径

1. 各级政府:落实责任、协同推动。落实政府宏观调控责任,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等部门协同联动,着力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制度设计、标准制定等顶层设计,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机制与政策保障。如建立与完善生均拨款制度,保障教育投入;完善财政、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学生实习、企业培训等补贴政策;完善教师招聘与编制管理、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兼职教师聘任等管理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驾护航;完善高职院校设置标准,实施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推进专业目录、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制定产教融合细则,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建设,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第三方评估和政府督导制度建设;加快建设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登记证书互通衔接制度。

2. 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因材施教。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民生问题;二是缓解高技能人才短缺,解决发展问题。

要满足新时期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具体落实到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需科学定位,明确改革任务。一是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就业是民生之本,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诉求。具体来说,首先是改革与完善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根据生源对象的复杂性,制定多样化招生方案,做到人人有学上,实现机会公平。如以学业水平考试+职业适应性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以职业能力测试+推荐注册入学的招生方式招收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以工作经历+文化素质基本测试+技能考核(或职业资格证书认定)为要素的申请制或注册入学制,招收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其次是新经济形态下职业形态与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对于就业的需求由生存转向发展、由稳定转向灵活,更加注重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要求高职院校打破原有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制定分类分层教学、根据不同生源对象的需求与特点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其特点与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育,做到人人学而出彩,实现教育的结果公平。

二是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提供多层次、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紧扣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紧密对接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灵活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发展服务区域优势产业的专业;产教融合,企业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校企师资双向流动,采取人员定向培养等方式,解决重点群体就业需求;制定柔性化管理制度,宽进严出,以弹性学制、学分制代替学年制,学校自主把关考核,灵活满足不同学习者需要;分层培养,发展本科、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为高中毕业生源学生开辟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对于需求目标明确的社会待业人员,服务需求、精准培养,提升其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扩招100万:认识新视角和应对新方案

周建松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中国高教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理事长)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用较大篇幅阐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尤其是关于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的任务部署,更是牵动着各级政府、各个院校和广大百姓的心。作为一名高职院校基层管理者和高职教育研究人员,笔者的分析和思考如下。

(一)认识要有新视角

1. 从教育视角转向经济视角。过去我们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谈招生规模扩大,更多的是从教育视角看问题,如我们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愿望,需要解决适龄人口上大学难问题,需要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种类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需要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等。而今天我们虽然仍需关注关心这些问题,但更多的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角度,从缓解特定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下的压力问题、解决好稳就业做为六稳之首的视角加以认识和统筹考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事关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和大众民生,必然抓好抓实。

2. 从规模发展视角转向教育类型视角。不可否认,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是个教育问题,但今天我们讨论大力发展、加快发展、创新发展高职教育,其实已不只是聚焦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而是要从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人才类型和结构方面来考虑。当前,特别需要能适应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也就是说,要更多地从职业教育这个类型角度看待人才培养,大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把职业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3. 从传统入学主体视角转向入学新主体视角。高职扩招100万如何解决?许多人认为存在谁来上学的问题,即生源不足。这事实上还是一种传统思维,即认为18岁适龄青年进入高职院校读书。而在经济社会发展特殊背景下的入学主体,并非完全都是所谓的适龄青年,即使是适龄青年,也会发生结构变化,笔者以为“1+3”生源将是高职入学新主体,即“1”是指中职(技校)毕业生,“3”是指退伍军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有了这样的认识,也就为我们解决高职扩招100万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二)应对要有新方案

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人,对这个新问题要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去解决,共识、生源、资源、吸引力这四个方面要切实做好。

1. 全社会要形成新的共识。全社会的观念更新和共识形成十分重要,这些观念和共识的形成是基于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的认识,传统的精英教育、适龄人口接受教育、以班级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等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政府的管理模式、财政部门的生均拨款方法、学校与行业企业及社会的关系模式、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划分模式等都会发生变化。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并形成新的共识。

2. 对生源的把握要有新的理解。要以大职业教育的视野,从学历和培训,适应职业发展和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去认识。从这种角度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甚至一大部分已经从普通高校或专科层次院校毕业的学生,需要实现岗位转换和技能提升者,均属于高职院校生源范畴。

3. 对资源的理解要有新的视野。高职院校扩招100万,许多人忧虑办学空间紧张和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对此,我们同样要有新的视野。资源是相对的、是动态的、是开放的,我们要从校企合作视角看资源,从教学形式和管理模式创新看资源。这样,我们才可能实现聚合力并充分挖掘各方潜力。

4. 努力把吸引力的问题解决好。高职教育吸引力问题也是人们的关注点,有些人认为高职教育吸引力不够,这看似有道理,其实不然。因为,吸引力是相对的,更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正面宣传和激励,对每一所高职院校而言,必须重视全员育人、立德树人,必须强化就业、改善服务,共同促进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

陈秋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民生是天大的事情,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引人注目地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调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并首次提到今年要对高职院校实施扩招100万人。职教战线要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意图,以就业为导向办好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压力巨大。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给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预期带来不利影响,国内新老矛盾交织,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对就业产生深刻影响。在这样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历史新高,2019年达到834万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近1 400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此外,我国现有退役军人5 000多万人,并以每年几十万人的速度递增,就业总量压力仍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加快和产业调整升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企业裁员和招工难、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并存,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很大。根据100个城市的统计数据,2018年求人倍率(招聘岗位数与求职人数的比值)始终保持在1以上,四季度为1.27,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都大于2

2.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靠职业教育。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往往有惊人的相似。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国家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政策,引发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潮,失业尤其是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针对世纪之交出现的失业问题,200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通过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聚焦解决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特别是为促进就业创业、保障改善民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2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近70%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近三年来,850万家庭的子女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职业教育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办好职业教育,是人民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声。

3. 破解就业总量压力关键在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不单是职业学校教育,还包括职业培训。职业院校要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扩招100万,一定会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巨大压力。面向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既可以开展全日制寄宿教育,也可以开展全日制走读教育;既可以开展学历教育,也可以开展职业培训。关键是要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能力。

4. 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核心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学校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扩招100万,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一是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二是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将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及技能大师引入职业院校课堂,既可以解决职业院校教师脱离生产技术一线的问题,又可以解决扩招带来的师资短缺问题;三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四是强化质量评价。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并进行检测与评价。

 

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

任君庆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研究员,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秘书长)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扩招,高职院校反响不一。有的担心生源不足;有的担心扩招后学校管理跟不上,培养质量难以保证。扩招百万,作为一项国家战略,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确保扩招任务完成。

高职院校扩招百万的战略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一是要从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重任,而高职院校已基本具备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条件,扩招百万是有现实基础的。二是要从国家稳就业的高度来认识。2018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稳就业居六稳之首。目前,我国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低水平的工人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新增的“90就业群体,由于接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就业期望值也普遍较高。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和社会对高质量就业的期待,更需要发挥就业的社会稳定器作用。高职院校扩招百万,让更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对促进高质量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作用明显。三是要从提升高职教育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高度来认识。扩招百万,是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能否完成,是对高职院校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考验。高职院校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扩招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任务,高职院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完成。首先,要研究落实扩招计划。要在原先招生计划的基础上,盘活学校资源,研究落实扩招方案,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办法。同时,要大力拓展生源渠道。要将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列入生源范畴,丰富生源结构。其次,加强专业群建设,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要在提高现有课程、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共享的基础上,加大硬件教学资源投入,优化软件教学资源;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让更多优质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企业技术、设备、兼职师资、管理等要素的育人效应,确保扩招后教学资源不稀释,培养质量不下滑。第三,要优化学校管理的制度体系,针对扩招后生源结构的变化,创新教学、学生、人事管理等制度,开展完全学分制试点,推进柔性化管理,为起点各异、目标有别的各类学生搭建个性化成才之路,让他们走上社会后拥有出彩人生。同时,各级政府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大资源投入。不然,扩招后的高职教育生均资源摊薄,人才培养质量下滑,就难以达成生源扩招,质量不减的战略目标。

 

从赋能和迭代视角看高职院校大扩招

刘兰明

(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

2019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35,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目标。作为一名在职教战线精耕细作30多年的研究者和践行者,在感受到如阳光沐浴般的喜悦后,不禁陷入沉思:命运多舛的职业教育如何坚定地走向灿烂辉煌

(一)赋能职教,释放经济发展的人才红利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尽管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接受甚至追捧,但其自身的价值和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更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开广大青年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应该说,职业教育现在是我国所有教育类型中的一片蓝海,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潜力巨大。主要因为:

1. 职业教育是富有家国情怀的融合性教育。我国职业教育是直接把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融合性、亲民性、应用性、开放性的教育。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坚持把培养符合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线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职业教育就是要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与产业对接,把专业群建立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为广大用人单位量身定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职业教育是最接地气的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教育,是把学生现在学习与将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

2. 高职教育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融办学者、举办者、管理者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说,我国传统本科高等教育改革还有不少方面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竞争,因为绝大多数的本科院校不用为生源发愁。如果能给职业教育赋能,让高职院校真正办出适销对路的职业本科,给广大用人单位培养本科层次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职业人才,给成千上万的学生提供更适合他们的选择,就会在高等教育市场中产生鲶鱼效应,激发传统本科高校产生改革的内驱力,由内而外促进高等学校改革,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剂。

3. 职业教育是支撑中国制造的秘密武器。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整体上讲,中国制造发展很快,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究其原因,很重要的就是极度缺少支撑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大国工匠型人才。据统计:我国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产业人才缺口达750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缺口300万人、电力装备缺口411万人、新材料缺口300万人……。德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头号制造强国,在于其独具特色且不断发展完善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所提供的应用型职业化人才。因此,在经过虚拟经济泡沫破灭、P2P平台跑路后,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成为我国发展的共识。

(二)迭代升级,锻造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

赋能职业教育后,职业院校应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而同频共振、与时俱进、提质增效,继续展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共长关系。

1. 强身健体,从边缘到中心。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先进职教模式,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国内许多高职院校还在乐此不疲的到德国中职层面的双元制学校学习时,从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双元制学院、双元制大学已经应运而生了。为什么一批双元制职业学校迭代升级成双元制学院、双元制大学?这完全是基于德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前身是职业学院。它最早于1971年出现在经济发达的巴登符藤堡州的曼海姆和斯图加特。出于对一线合格高级管理、技术和服务人才的需求,奔驰和博世等大公司在巴登符腾堡州管理与经济学院的基础上,创立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新型高等学校。1974年,州政府将其确认定名为职业学院。这是职业教育应与经济发展相伴相生的世界范例。

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与德国有关机构进行合作,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试点工作。时至今日,令人遗憾的是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却渐行渐远。

我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的国家,在40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提升了培养能力,为中国制造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使之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遗憾的是,我国职业教育由于办学层次原地踏步,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的伴生、共长关系的规律性。导致职业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出现了体量大而不强、产教合而不深、体系不完善、吸引力较弱等问题。就像300公里时速中国高铁网布满全国的今天,仍把职业教育的列车限定为100公里,致使职业教育难有大作为。

2. 不忘初心,坚守职教本色。无论是职业教育最高办三年制专科还是四年制本科,也无论学校的行政级别如何,职教工作者都要不忘初心,牢记我本姓职!必须坚守中国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开放性的根本属性。牢记职业教育与生俱来的跨界属性,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强化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于仅有一技之长,要坚持能做事是本领、会做人是根本理念,牢固树立只有培养能做事会做人的职业教育才是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

建成与普通教育并行且相互沟通、办学主体多样、学历层次齐全、办学功能完备,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的开放式、高水平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建设人才质量优、就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立志使职业院校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塑造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产业生力军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中国职教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