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教育方针及其在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的主要路径
发布人:段七零  发布时间:2019-03-26   动态浏览次数:1854

摘    要

教育方针是国家执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指导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战略原则,决定教育的性质、目的、地位与基本政策。我国教育方针既保持了贯穿始终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精神,也不断结合时势适当调整着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高等学校应不断增强对党的教育方针宣传力度,并且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管理的各方面和办学考核评估中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关 键 词

教育方针;高等学校;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讲话,系统阐释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等问题。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社等媒体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题对会议精神进行了报道和宣传,高等学校也形成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热潮。但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贯彻落实还不够扎实有力,广大师生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需要我们加强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宣传与解读,提高高等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与方向指引。


一、教育方针的涵义和特征

(一)教育方针的涵义

  教育方针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用语,学者们对其涵义进行了分析界定。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求与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萧宗六认为,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杨天平对中国教育方针的概念从经典逻辑与价值逻辑相统一的视角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认为教育方针是一定统治阶层在一定历史时期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针,是教育性质、方向、目的、任务、内容和途径等的总规定,是一种规范、引导和管理教育发展的政策活动。

  总结并概括相关学者的定义,结合我国教育方针的相关表述,我们认为,教育方针是一定的统治集团(国家或执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的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确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指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什么人”,即明确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二是“怎样培养人”,即明确通过什么途径培养人;三是“为谁培养人”,即明确教育为谁服务。我国教育方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理论结晶,影响着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教育发展的基本目的和根本方向。

(二)教育方针的基本特征

  教育方针容易与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教育要求、教育政策、教育法律及教育法规产生混淆。相比较而言,教育方针是一个上位概念,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在总体要求上统摄和影响着教育指导思想等其他具体方面,具有以下5个基本特征。

  1. 权威性。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总指针,是发展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其他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和教育要求都不得与党的教育方针相冲突、相违背,都需要在遵循其基本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对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加以具体化、细化及可操作化。制定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党的教育方针对教育政策、教育法律、教育法规具有指导作用,具有权威性;教育法律、法规也要遵循党的具体教育政策,不得与教育政策相背离;同理,教育法律对教育法规具有指导性,一切教育法规和部门规章都要遵循相关的教育法律。

  2. 全局性。教育方针作为规定整个教育发展方向的指针,对一切教育工作、一切教育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都具有指导作用,各项教育决策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府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遵循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一般来说,教育方针的制定既需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需要依据个人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人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受到国家教育方针的制约和控制。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以个人的发展作为前提条件,因而教育方针会兼顾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党和国家在制定教育方针的时候,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个人的教育目的与党的教育方针是基本一致的。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此时,个人的教育目的要服从党的教育方针,个体利益、部门利益、学校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

  3. 阶级性。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教育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教育是维护其政治统治和实现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教育方针自然也要体现统治者的意志,为统治阶层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方针需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共产党的教育方针需要自始自终贯穿着这样一条红线,就是坚持教育的人民性,就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立足于我国的教育方针,应当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侧加大投入与公正分配,提升人民满足教育需求时的获得感及幸福感。

  4. 稳定性。教育是一种长期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人才培养也具有客观规律性。教育方针要顺应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保持相对稳定性。“回顾 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可以发现,党的教育方针的结构还是比较清晰的: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工作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体现在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的社会属性与总体规格上;教育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要一脉相承,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变,“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不能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目标不能变。这种核心内容的“不变”维持了教育方针的稳定性,增强了国家发展教育的自信心与凝聚力。

  5. 时代性。教育方针对教育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需要针对教育改革中的紧迫性任务适时调整,面对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重大变革及时反应。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会呈现不同特征,也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一些新要求,这些新要求、新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在教育方针中体现出来,因此,教育方针具有时代性。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针,即使相同的历史时期,也会因为需要强调某个方面,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党的十六大以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人心,以此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这影响到对教育方针的相关表述。

二、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表述与当下解读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党的教育方针是密不可分的,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阶段对教育方针的话语表达,可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脉络,有助于明确未来教育的前进方向。

(一)建国后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表述

  对建国后党的教育方针进行梳理,我们发现有以下比较重要的具体表述。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扩大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时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春,毛泽东又在讲话中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1961年,经中共中央批准,教育部根据毛泽东讲话精神,确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党对教育的领导,主张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提出培养人才的标准应定位于“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题词虽未明确规定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却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吹响了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改革的号角。

  1993年,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后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成为我国教育方针在20世纪末最为经典的表述。

  1999年,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5年,修订的《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党的教育方针的当下解读

  1. 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建国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当社会主义建设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后,在多元文化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我们党认识到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影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一直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更加明确具体,素质要求也更高。同时,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是一种递进关系。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比“建设者”具有更高的目标要求,更加重视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首先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进而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 重视“全面发展”教育以及各要素间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构成要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在建国后的历次教育方针表述中都体现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表达了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来培养人、教育人和塑造人的坚定决心,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条件下,我们对“全面发展”的认识也在深化,从“德育、智育、体育”发展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再到现在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并在实践基础上凝聚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

  党的教育方针中对“全面发展”的表述,始终遵循“以德为先”的原则,德育始终位列第一。党的十七大报告表述的教育方针中更是直接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表述的教育方针中则强调“立德树人”,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另外,在历次教育方针的表述中都包含了德智体“三育”,美育则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美”与“审美”的追求成为比较迫切的需要时提出的,1999年美育首次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此后一直包含在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中。

  “劳动教育”的表述则显得比较复杂。在建国初期,我们党重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重视劳动教育,将培养“劳动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直接纳入了党的教育方针中。其后,我们要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把“劳动教育”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手段等,要么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直到近年来才越来越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并强调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对其他“四育”产生积极影响,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

  3. 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加强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关键。建国后党的教育方针中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都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相关表述。改革开放以前,教育方针中对受教育者“社会主义觉悟”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之后,教育方针中则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还特别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应该说,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教育方针一以贯之的基本灵魂。

  4. 重视稳定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分析建国后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表述,我们发现党的教育方针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是一以贯之的教育宗旨。这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追求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同时,党的教育方针也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状况和客观需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

  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建国初期,我们党面临的形势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在当时生产生活相对困难的条件下,对美育的追求还摆不到重要位置,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美育的地位不断增强,在党的教育方针中逐渐体现了对美育的重视;②对劳动教育的表述也体现了教育方针的变革性与创新性。在建国初期,党的教育方针中没有表述为劳动教育,而是表述为培养“劳动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培养“劳动者”比“劳动教育”更体现了对“劳动”的重视,这也符合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大批劳动者的客观现实。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我们党审时度势,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

三、高等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宣传

  党的教育方针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根本性方针,是高等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发展的逻辑突出了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从宏观的国家活动和文化改造到微观的学校教育、师生互动过程。从一国到跨地区乃至全球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目的性和计划性都很突出。”要充分发挥党的教育方针的政策效力,提升其对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作用,必须加大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宣传力度。只有在理论上掌握了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才能在办学行动中贯彻其基本要求。

  课题组调查发现,目前高等学校对党的教育方针宣传不够,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校园的各类宣传媒体上很少出现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而出现更多的是学校的校训、校歌等。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课题组随机查看了66所高等学校的网页,只有22所学校在网站醒目位置或贯彻落实精神专栏中显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党的教育方针。第二,在学校的各种报告、各类文件中往往是笼统地讲一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至于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则难得一见,没有形成大张旗鼓地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的风气与习惯。第三,高校管理干部、教师、学生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缺乏准确的认识,处于知与不知的模棱两可状态。

  为掌握相关人员对党的教育方针的了解情况,课题组近期对69位高校管理干部、75名高校教师和88名高校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中,只有2.9%的高校管理干部(2人)、1.3%高校教师(1人)和2.3%高校学生(2人)能够准确说出当下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高等学校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还任重道远,让行政管理干部、教师和学生对之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仍然有很多细致的工作需要持续地耐心去做。高等学校要运用全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同时要在工作中、在课堂上、在一切有效教育的场景中宣传解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使它成为一切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真正使它能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入脑入心,指导他们的管理、教育和学习活动。

(二)将党的教育方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及修订中,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在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都要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要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现代文明中国人的标准行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二要在加强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培养能力。三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体育教育,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要加强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增强学生审美意识,提升学生审美标准,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五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勤于劳动,提升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与水平。

(三)将党的教育方针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各方面

  学校管理的各方面都要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优化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教育部门是对人民和青年一代进行专门教育的主要部门,在制定教育的方针政策时,必须以国家教育方针为准则。”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中,既要着眼于“一流学科”和知识创新,也要重视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素养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学科建设。

  在教学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中,既要重视智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也要推出一批高水平德育教材,并将德育渗透于专业知识的教学之中。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建设,使“全面发展”落到实处。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创新教师管理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用人和评价导向,使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形成热爱教育的定力。在学校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中,要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配置财力与物力资源,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能够得以有效实施。

  在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中,要丰富管理内容,创新管理方式,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审美教育以及清洁校园、美化宿舍等劳动形式,为学生创造实际锻炼机会。要使大学生懂得,劳动教育并不仅仅是中小学教育的事,高等学校同样需要重视劳动教育。一切复杂劳动都是从简单劳动起步的,一切创新性劳动都是以重复性劳动为基础的,不会从事简单劳动、重复性体力劳动的人是难以承担起创新性复杂劳动重任的。学校的党务部门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中更是责任重大,在思想引导、宣传教育、学生党员发展中都要积极作为。

(四)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作为高等学校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

  要保证党的教育方针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应当将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情况作为考核评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立德树人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高等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的发展和完善。”如果一所学校连党的教育方针都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不能很好地进行宣传和贯彻,那么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可能与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不一致,就可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犯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错误,就可能出现违背党的教育方针的办学行为。

  开展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工作,首先要对照党的教育方针,检查评估其办学方向和办学行为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否符合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是否符合“五育”协同、全面发展的育人原则,是否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站位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不能只顾细节忘了原则,只顾局部忘了全局,只顾特色却忘了方向。如有的教育教学评估工作,评估指标的设计过分重视学校的教学特色、办学特色,对教学特色、办学特色一票否决,而忽略了对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的贯彻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导致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开展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工作,需要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党的教育方针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指导性地位和统摄作用,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开展,推动高等学校健康发展。

作    者

李福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山东青岛 266071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3期第66-71页